其它小说连载
小说《我在雪乡开书屋》“龍安小哥”的作品之白月光邵芸是书中的主要人全文精彩选节:主角邵芸在女生生活,大女主,白月光,家庭小说《我在雪乡开书屋》中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由实力作家“龍安小哥”创本站无广告干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12311章更新日期为2025-10-18 13:36:44。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我在雪乡开书屋
主角:白月光,邵芸 更新:2025-10-18 16:30:48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回声邵芸站在二十八层办公室的巨大落地窗前,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凉厚重的玻璃。
窗外,整座城市被裹挟在年末最凛冽的寒潮里,铅灰色的云层低低压着天际线,
零星、细碎的雪花开始飘落,像是天空遗落的尘埃,预示着一场蓄势待发的大雪。
玻璃映出她清晰的身影——剪裁极尽利落的Armani黑色西装套裙,
一丝不苟的乌黑长发在脑后盘成一个光滑紧实的发髻,
露出光洁的额头和一对设计简约的黄金耳环,它们在她偶尔转动头部时,
会折射出一点冷静的光芒。这是业内知名的商业律师邵芸,冷静、高效、无懈可击。
可只有她自己看得见,映在玻璃那双眸子里,藏着一抹难以驱散的疲惫与空洞,
与窗外灰蒙蒙的天空如出一辙。桌上的内线电话尖锐地响起,打破了室内的死寂。
是助理提醒她三分钟后与客户的高层视频会议。邵芸深吸一口气,
将杯中早已冷掉的咖啡一饮而尽,苦涩的滋味从舌尖蔓延到心底,
却恰到好处地压下了那阵浮起的眩晕感。她转身,高跟鞋踩在柔软的羊毛地毯上,
几乎发不出声音,就像她很多年来内心的某部分,寂静无声。会议冗长而充满火药味,
对方律师的每一个质疑都像出鞘的刀。邵芸习惯性地调动起全部精神,逻辑缜密,条款清晰,
引经据典,步步为营。她擅长这种博弈,如同一个精密仪器,
在法律的框架内寻找最微小的裂缝,然后给予致命一击。胜利的快感曾经让她着迷,
但不知从何时起,那感觉变得稀薄,只剩下完成任务后的倦怠。会议结束,已是华灯初上。
雪下得大了些,纷纷扬扬,给城市的钢铁森林蒙上了一层虚幻的柔和。邵芸没有立刻离开,
她重新站回窗前,看着楼下街道上逐渐亮起的车灯汇成一条条缓慢移动的光河。
手机屏幕亮起,是母亲发来的短信,只有简短的几个字:“小芸,下周三是你爸爸的忌日,
别忘了。”短短一行字,像一颗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击碎了她用繁忙构筑的所有防御。
心脏被一只无形的手狠狠攥紧,钝痛感清晰而持久。十年了。父亲邵明远,
那位总是穿着中式棉麻衬衫、身上带着淡淡墨香和书卷气的大学中文系教授,
已经在那个同样大雪纷飞的冬夜,离开了整整十年。那场突如其来的车祸,
不仅带走了一个家庭的温暖和支柱,也彻底扭转了邵芸的人生轨迹。她曾是父亲的骄傲,
是那个继承了他在古典文学上全部灵气与热爱的女儿。童年和少女时代的老房子书房,
是她记忆中最温暖的天堂。阳光透过窗棂,洒在满墙的书籍上,
空气里弥漫着旧纸和墨锭的独特气息。父亲会握着她的手,
在宣纸上一笔一划地临摹《兰亭集序》,他的声音温和而富有磁性:“小芸,你看,
这个‘永’字,八法兼备。写字如做人,要端正,也要有风骨。文字是有生命的,
它能穿越千年的时光,诉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不同的灵魂。”那时的邵芸,
书包里总揣着写满诗句和随笔的笔记本,她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
用文字构建一个比现实更宽广、更温柔的世界。父亲的书房就是她的文学启蒙地,
从《诗经》的“蒹葭苍苍”到《红楼梦》的“悲金悼玉”,
她的精神世界被那些优美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滋养得丰沛而敏感。然而,那场雪夜里的意外,
像一场狂暴的泥石流,冲垮了一切。顶梁柱的崩塌,让家庭的经济状况瞬间捉襟见肘,
母亲一夜愁白了头。现实的压力冰冷而残酷,那些风花雪月、诗词歌赋,
在生存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她烧掉了积攒多年的所有手稿和读书笔记,灰烬像黑色的雪,
落在她早已冰冷的心上。她放弃了保送中文系研究生的机会,在所有师长同学惊愕的目光中,
一头扎进了需要强大逻辑和理性思维的法律专业。“学法律好,实用,将来能找个好工作,
安稳。”这是她对母亲,也是对自己说的理由。她成功地说服了所有人,
包括她自己——至少表面上是这样。从此,她的人生换了一条轨道。逻辑取代了感性,
法条覆盖了诗意,辩论技巧湮没了内心的独白。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顶尖律所,
像上了发条一样拼命工作,一步步成为合伙人。她赢得了尊重、地位和财富,
却把那个热爱文学、情感细腻的邵芸,深深地锁进了内心最偏僻的角落,
钥匙早已不知丢弃何处。只有在偶尔午夜梦回,或像此刻被特定日期提醒时,
那个被囚禁的灵魂才会发出微弱的叩击声,让她感到一阵莫名的空虚和惶惑。
她似乎拥有了很多,却离父亲期望的那个快乐、纯粹、内心丰盈的女儿越来越远。“爸,
我好像……把你弄丢了,也把我自己弄丢了。”她对着窗玻璃上自己的影子,无声地低语。
玻璃映出的城市灯火,模糊成一片冰冷的光晕。处理完手头积压的文件,夜色已深。
邵芸驱车前往市郊的墓园。雪越下越大,车轮碾过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像是碾碎时光的声音。墓园在冬夜里显得格外肃穆寂静,一排排墓碑被白雪覆盖,
如同沉睡的士兵。她找到父亲的那一块,拂去碑上积雪,露出照片上父亲温和的笑容,
那笑容永远定格在了他五十岁的年纪。邵芸将怀里抱着的一束白菊轻轻放下,
冰冷的石碑触感透过手套传来,直抵心底。她静静地站着,没有流泪,也没有说话。
千言万语堵在胸口,却找不到一个宣泄的出口。十年了,
她习惯了用沉默来面对这片埋藏着她最深刻伤痛的土地。停留了不知多久,
直到双脚冻得有些麻木,邵芸才转身离开。回去的路因为大雪变得格外难行,能见度很低。
或许是心绪不宁,或许是雪天路滑,在一个车辆稀少的僻静转弯处,她的车尾猛地一甩,
尽管她极力控制,车头还是不甚撞上了路边的防护栏。“砰”的一声闷响,
安全气囊并未弹出,只是保险杠明显凹陷,引擎盖微微翘起,车子熄了火。
邵芸惊魂未定地伏在方向盘上,心脏剧烈地跳动着。尝试重新点火,
只传来一阵无力的嘶哑声。看来是无法继续行驶了。她打电话叫了拖车,但对方告知,
由于恶劣天气和事故频发,救援车辆非常紧张,至少需要等待两三个小时。
寒风裹挟着雪片从车窗缝隙钻进来,冷得刺骨。邵芸裹紧了大衣,环顾四周,
这是一条通往墓园的辅路,偏僻少人,周围只有黑黢黢的树林和空旷的田野。
绝望和寒意一点点渗透上来。就在这时,她隐约看到风雪弥漫的前方,
似乎有一点暖黄色的光晕,在黑暗中执着地亮着。像溺水的人看到稻草,她几乎是凭着本能,
深一脚浅一脚地朝着那点亮光走去。走近了,
才看清那是一座掩映在几棵老松树后的二层小楼,木质的招牌被积雪覆盖了大半,
但依稀能辨认出“栖心小筑”四个字。那暖黄的光,
正是从一扇挂着风铃的玻璃门后透出来的。门内似乎是个咖啡馆,
隐约可见书架和桌椅的轮廓,在这荒郊野岭,显得格外突兀又奇异地令人心安。
邵芸犹豫了片刻,伸手推开了那扇门。“叮铃——”一声清脆的风铃响,打破了屋内的宁静。
第二章:栖心门上的风铃余音袅袅,将室外风雪的狂躁瞬间隔绝,
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沉静、温暖的气息。
这气息复杂而包容:有咖啡豆被研磨后释放的醇厚焦香,有牛奶在蒸汽下翻滚的甜腻,
更有一种来自无数旧书页的、微带霉意的陈年墨香。几种味道交织在一起,
形成一种奇特的安抚力,让邵芸紧绷的神经不自觉松弛了几分。柜台后,
一位穿着粗线麻花毛衣、头发银白如雪的老太太闻声抬起头。她戴着一副老花镜,
镜链垂在颈侧,脸上带着被岁月雕刻出的细密皱纹,但那双眼睛却清澈而充满善意。
她推了推眼镜,看清了邵芸一身与这田园氛围格格不入的精致职业装,
以及她眉宇间尚未散尽的惊惶和疲惫,慈祥地笑了:“哟,这么大的雪,快进来暖和暖和,
别站在门口灌了冷风。”她的声音温和绵软,带着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让人无法拒绝。
邵芸这才意识到自己还半开着门,冷风正呼呼地往里钻,她连忙侧身进来,轻轻将门关好。
“不好意思,打扰了。我的车在前面不远的地方出了点事故,拖车要很久才能到,
我……能在这里等一会儿吗?”她尽量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镇定,
但微微颤抖的尾音还是泄露了她的处境。“当然可以,我这儿本来就是开门待客的地方。
”老太太从柜台后绕出来,她身形清瘦,步履却稳健。
她引着邵芸到壁炉旁一张铺着厚厚绒垫的单人沙发坐下。“看你冻得脸色都白了,
先喝点热的。我这儿有刚煮好的姜糖奶茶,驱驱寒最好,给你来一杯?”“谢谢您,
那就麻烦您了。”邵芸没有推辞,她的确需要一点热的东西来稳定心神。
她趁老太太去准备饮品的空隙,悄悄打量起这个空间。这里比从外面看要宽敞得多,
更像是一个复合式的书屋。原木色的书架顶天立地,占据了几乎所有的墙壁,
书籍塞得满满当当,分门别类却并不显得杂乱,主要以文学、历史、哲学为主。
几张看起来就很舒适的沙发和桌椅错落有致地摆放,几个客人散坐其间,有的在安静阅读,
有的对着笔记本电脑轻声敲打,还有一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在素描本上画着什么。
柔和的暖光灯洒下来,将一切都笼罩在一种安宁的氛围里。时间在这里,仿佛被调慢了流速,
每一秒都沉淀得格外扎实。壁炉里,木柴燃烧发出噼啪的轻响,
跳跃的火光映在周围的地板上,带来实实在在的暖意。
这与她那个用中央空调精确控制温度的、冷冰冰的公寓截然不同。很快,
老太太端来一个托盘,上面是一杯热气腾腾、散发着姜和奶香气的奶茶,
还有一小碟手作的黄油曲奇。“慢慢喝,小心烫。我叫顾英,大家都叫我顾奶奶。你呢?
”“我叫邵芸。”她双手接过温热的杯子,指尖传来的暖意让她轻轻吁了口气。“邵芸,
好名字。”顾奶奶在她对面的扶手椅坐下,姿态闲适,
并没有寻常店家对顾客的那种过分热情,也没有对她狼狈遭遇的好奇追问,
就像是一位熟悉的长辈,在雪夜招待一位偶然到访的晚辈。“这雪看样子一时半会儿停不了,
拖车过来也得天亮了。楼上还有空房间,干净暖和,你要是不嫌弃,今晚就在这儿住下吧。
总比在车里干等着强。”邵芸本能地想要拒绝。她习惯了一切按照计划行事,
习惯了下榻星级酒店的标准化服务,这种突如其来的、计划外的停留,让她感到不安。
她张了张嘴,那句“不用了,谢谢”几乎要脱口而出。但就在这时,
窗外一阵狂风卷着雪片呼啸而过,发出呜咽般的声音。而室内,壁炉的火光温暖,
书卷的气息安宁,顾奶奶的目光平和而真诚。一种久违的、类似于“家”的松弛感,
像温水一样漫过她的四肢百骸。她那些在法庭和谈判桌上练就的戒备和疏离,
在这个小小的、充满人情味的空间里,似乎失去了用武之地。“……那,就麻烦顾奶奶了。
”最终,她听到自己这样回答。声音里带着一丝她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妥协和依赖。
顾奶奶笑容更深了些:“不麻烦。房间在二楼转角第一间,钥匙给你。你先歇会儿,
暖和过来了再上去不迟。”邵芸道了谢,捧着那杯姜糖奶茶,小口小口地啜饮。
甜与辣交织的暖流从喉咙滑入胃里,然后扩散到全身,冻僵的肢体渐渐恢复了知觉。
她靠在柔软的沙发背垫上,目光掠过书架上那些或新或旧的书脊。
《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百年孤独》……许多都是父亲曾经推荐她阅读,
而她后来因“无用”而搁置的书名。一种复杂的情绪在她心底涌动,是怀念,是怅惘,
还有一丝难以言喻的亲切。她注意到靠近楼梯的那个书架,
分类标签手写着“古典文学·诗词曲赋”,那是父亲最熟悉的领域。
她甚至能看到几套非常眼熟的、父亲收藏过的丛书版本。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她,
她放下茶杯,不由自主地走到那个书架前。指尖划过一排排书脊,
最后停留在一本蓝色布面精装的《陶渊明集》上。她轻轻将它抽出来,翻开扉页,
上面竟然有熟悉的笔迹写的购书日期和地点,那字迹,像极了父亲的风格,
只是更为苍劲一些。她的心跳漏了一拍。这偶然的发现,像一把钥匙,
轻轻叩响了她心中那扇尘封已久的门。“你也喜欢陶渊明?”顾奶奶不知何时走了过来,
看着她手中的书,眼神有些悠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的日子,
现在的人是过不上喽。不过,偶尔在心里给自己留一块‘南山’,总是好的。”邵芸合上书,
小心地放回原处,轻声说:“我父亲很喜欢。他总说,陶渊明的诗,贵在真淳。”“是啊,
真淳。”顾奶奶点点头,没有再追问她的父亲,只是意味深长地说,“这世上,
最难得的就是一个‘真’字。人活一辈子,能守住自己心里的那份‘真’,比什么都强。
”这时,风铃又响了,一位住在附近的熟客进来还书,和顾奶奶寒暄起来。
邵芸默默地坐回沙发,顾奶奶的话却在她心里激起了涟漪。守住心里的“真”?她的“真”,
又在哪里?早已经被埋葬在十年前那个雪夜了吗?夜渐深,客人们陆续离开。
邵芸也拿着钥匙上了楼。房间果然如顾奶奶所说,干净而温馨。木地板,碎花窗帘,
一张宽大的书桌临窗摆放。最让她惊讶的是,
书桌上竟然整齐地摆放着文房四宝——一支毛笔,一方石砚,一锭墨,还有一叠宣纸。旁边,
是一本线装仿古的《诗经》。这一切布置,都像是为她量身打造,
又像是来自命运某种意味深长的安排。她推开窗,清冷的空气夹杂着雪的味道涌入,
楼下庭院里,一小片梅树在雪中静立,枝头已然孕育着小小的花苞,在月光和雪光映照下,
轮廓清晰。这一夜,邵芸躺在陌生的床上,听着窗外时而呼啸、时而寂静的风雪声,
久久无法入睡。半梦半醒间,她仿佛又回到了父亲的书房,阳光明媚,墨香氤氲,
父亲正握着她的手,教她写一个笔画复杂的字。那温暖如此真实,让她在睡梦中,
眼角悄然滑落一滴冰凉的泪。第三章:墨痕清晨,邵芸被一种陌生的寂静唤醒。
那不是城市里被过滤后的、隐隐透着喧嚣底音的静,
而是万籁俱寂的、被厚厚积雪吸收了一切声响的纯粹的静。阳光透过碎花窗帘的缝隙,
在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带,空气里漂浮着微小的尘埃。她起身推开窗,
一股清冽甘甜的空气扑面而来,令人精神一振。昨夜的大雪已然停歇,目之所及,
皆是一片耀眼的银白世界。庭院、树木、远山,都披上了厚厚的绒毯,
唯有那几株梅树的枝干倔强地探出雪被,红苞点点,像沉睡大地苏醒前悸动的脉搏。
这与她平日里透过高层公寓落地窗看到的、被规整分割的城市雪景截然不同,
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野趣和自然的生命力。楼下传来细碎的声响和顾奶奶轻柔的哼唱声。
邵芸洗漱完毕下楼,发现顾奶奶正在庭院里扫出一条窄窄的小径,
并在檐下撒了些小米和谷物。几只麻雀和不知名的小鸟,正叽叽喳喳地在雪地上跳跃啄食。
“早啊,邵小姐。昨晚休息得怎么样?”顾奶奶看到她,笑着招呼,
脸颊被冷风吹得红扑扑的,精神矍铄。“很好,很安静。”邵芸走过去,“顾奶奶,
我帮您吧。”“不用不用,就这点活儿,活动活动筋骨。”顾奶奶摆摆手,
递给她一小把小米,“你要是闲着,可以喂喂它们,这些小东西,可是这里的‘老房客’了。
”邵芸犹豫了一下,还是接过了那把金黄的小米。她学着顾奶奶的样子,
将米粒轻轻撒在干净的雪地上。鸟儿们起初惊飞了一下,但很快又试探着落下,
黑豆似的眼睛警惕地看看她,然后迅速啄食起来。
看着这些小生命为了生存而忙碌、机警又充满活力的样子,一种极其简单的、久违的愉悦感,
网友评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最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