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沙凉书阁 > 其它小说 > cctv麦香

cctv麦香

暮色潇潇雨未歇 著

其它小说连载

《cctv麦香》中有很多细节处的设计都非常的出通过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暮色潇潇雨未歇”的创作能可以将李家坳李志敏等人描绘的如此鲜以下是《cctv麦香》内容介绍:第一雷2025年7月的江热浪像一张密不透风的将整个城市罩在其农业科学院的基因编辑实验室冷气开得很却依然驱散不了李志敏眉宇间的疲他已经在实验室连续泡了三眼前的培养皿是他带领团队耗时五年培育的“华麦308”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最后一代筛选样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每一个峰值、每一个拐都牵动着他的神“再有一就能完成最后的稳定性测试”李志敏揉了...

主角:李家坳,李志敏   更新:2025-07-29 11:54:35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惊雷2025年7月的江城,热浪像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整个城市罩在其中。

农业科学院的基因编辑实验室里,冷气开得很足,却依然驱散不了李志敏眉宇间的疲惫。

他已经在实验室连续泡了三天。眼前的培养皿里,

是他带领团队耗时五年培育的“华麦308”高产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最后一代筛选样本。

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数据,每一个峰值、每一个拐点,都牵动着他的神经。“再有一周,

就能完成最后的稳定性测试了。”李志敏揉了揉酸涩的眼睛,

端起旁边早已凉透的咖啡猛灌了一口。咖啡因带来的短暂兴奋,让他精神一振。

“华麦308”,抗倒伏、抗旱、抗条锈病,亩产潜力比现有品种提高近三成,

尤其适合在北方半干旱地区种植。这个品种一旦成功推广,将能解决多少人的吃饭问题?

李志敏想到这里,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扬了扬。作为一名农业科研工作者,

这便是他最大的执念和骄傲。实验室的设备24小时运转,发出低沉的嗡鸣。

为了确保培养环境的稳定,恒温箱、光照仪、基因测序仪等仪器不能有片刻停歇。

李志敏起身,想去检查一下恒温箱的线路,最近几天,那台老设备总是有点接触不良,

偶尔会跳闸。他俯身,拨开恒温箱后面杂乱的电线,试图找到松动的接口。

汗水顺着额角流下,滴落在裸露的手背上,有些发痒。他下意识地甩了甩手,就在这时,

指尖触碰到了一根裸露的铜丝。“滋啦——”一声刺耳的轻响,伴随着一道刺眼的蓝光。

强烈的电流瞬间击穿了他的身体,仿佛有无数根烧红的钢针在血管里疯狂游走。

剧痛让他眼前一黑,身体像断线的风筝一样向后倒去,重重地撞在身后的仪器上。

意识消散的最后一刻,他脑海里闪过的,不是对死亡的恐惧,

而是“华麦308”还没完成的测试报告,是那些在田埂上眼巴巴盼着好收成的农民的脸。

“可惜了……”这是李志敏留在2025年的最后一个念头。第二章 黄土痛。

浑身像是被拆开了又强行拼在一起,每一寸骨头都在叫嚣着抗议。李志敏费力地睁开眼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昏暗。不是实验室明亮的白光,也不是医院惯有的惨白,

而是一种……土黄色的昏暗。他动了动手指,触碰到的不是柔软的床垫,

而是粗糙、硌人的东西,带着一股淡淡的霉味和土腥味。“水……水……”他想说话,

喉咙却干涩得像要冒烟,只能发出微弱的气音。“敏娃!敏娃你醒了?!

”一个惊喜又带着哭腔的女声在耳边响起,紧接着,一张布满皱纹和焦虑的脸凑了过来。

这张脸很陌生,黝黑,消瘦,眼角的皱纹深得能夹住蚊子,眼神里却充满了真切的关切。

她穿着一件洗得发白、打了好几个补丁的蓝色粗布褂子,头发用一根简单的木簪挽着。

“娘……”一个沙哑的声音从自己嘴里发出来,带着一种陌生的熟稔。李志敏愣住了。

这不是他的声音,这张脸也不是他认识的任何人。“哎!娘在!娘在!

”女人激动地抹了把眼泪,连忙转身,“他爹!敏娃醒了!快!快叫村医来!

”一个苍老而低沉的声音应了一声,脚步声匆匆远去。李志敏的脑子像一团乱麻,

电流穿过身体的剧痛仿佛还在,但周围的一切都诡异得让他心慌。他环顾四周,

发现自己躺在一张土炕上,盖着一床厚厚的、散发着同样土腥味的棉被。身下的炕有点硬,

却带着一丝温热。这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墙壁是黄泥糊的,坑坑洼洼,屋顶是木梁和茅草,

角落里结着蜘蛛网。屋子很小,除了他躺着的炕,就只有一张缺了腿用石头垫着的木桌,

两条长凳,还有一个破旧的木箱。这不是他的实验室,也不是任何他去过的地方。“敏娃,

你感觉咋样?渴不渴?娘给你倒点水。”女人端着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

小心翼翼地扶着他的头,将水递到他嘴边。温热的水滑过干涸的喉咙,带来一丝舒缓。

李志敏贪婪地喝了几口,才稍微恢复了一点力气。“这……是哪儿?”他艰难地问道,

声音依旧沙哑,但已经能听清字句了。女人愣了一下,眼圈又红了:“敏娃,你咋了?

烧糊涂了?这是咱家啊!李家坳啊!”李家坳?这个名字像一道闪电,劈开了他混乱的记忆。

与此同时,无数陌生的画面、声音、情绪如同潮水般涌入他的脑海——土黄色的山峁,

龟裂的土地,吃不饱的粗粮,穿着打补丁的衣服、面黄肌瘦的人们,

还有眼前这个自称“娘”的女人,她叫秀莲。那个匆匆出去叫村医的,是“爹”,叫李老实。

他还有一个弟弟,叫李志强,一个妹妹,叫李红梅。而他自己,也叫李志敏。

但这不是2025年的农业科研员李志敏,而是1978年,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

李家坳的一个普通青年李志敏。这个“李志敏”,今年二十岁,从小体弱多病,

性格也有些木讷,不爱说话,在生产队里干活也是出工不出力的那种,

是村里不起眼的一个存在。前几天,他在地里干活时突然晕倒,被抬回来后就一直高烧不退,

昏迷了三天三夜,就在刚才,大概是……死了?然后,来自四十年后的自己,

就占据了这具身体?魂穿?这个只在小说和影视剧里看到的词,

此刻无比真实地发生在了自己身上。李志敏,不,现在应该说,占据了这具身体的李志敏,

感到一阵天旋地转。他闭上眼,试图消化这匪夷所思的现实。2025年的那个李志敏,

已经死了。死在了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实验室里,死在了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时候。而现在,

他活在了1978年的西北农村,一个连饭都吃不饱的年代。巨大的失落和茫然包裹了他。

他想起了自己的父母,想起了实验室的同事,想起了那些还没来得及完成的研究……“敏娃?

你咋又不说话了?是不是还难受?”秀莲担忧地摸了摸他的额头,

“好像不烧了呀……”感受着额头上粗糙手掌传来的温度,李志敏的心猛地一颤。不管怎样,

他活下来了。以另一种方式,在另一个时空。既来之,则安之。这是他此刻唯一能想到的话。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睁开眼时,眼神已经平静了许多。他看着秀莲,

努力挤出一个笑容:“娘,我没事,就是有点晕。”“没事就好,没事就好。

”秀莲松了口气,又絮絮叨叨地说起来,“你这孩子,就是不爱惜自己,天那么热,

还硬撑着去地里。咱家虽然穷,但也不差你那点工分……”李志敏默默地听着,从她的话里,

更多地了解着这个时代,这个家。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刚刚吹起,

但对于地处西北内陆的李家坳来说,似乎还没有感受到太多变化。依旧是人民公社,

依旧是挣工分,依旧是普遍的贫困。李家坳最大的问题,是土地。这里地处黄土高原边缘,

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而更要命的是,村里的大部分土地,都是盐碱地。所谓盐碱地,

就是土壤里含有过量的盐分和碱性物质,这样的土地,种什么都长不好。麦子长得又矮又瘦,

穗小粒瘪,一亩地能打个百十来斤就算不错了。玉米、高粱也好不到哪里去。

每年打下的粮食,交了公粮,剩下的勉强够一家人糊口,遇上灾年,就得饿肚子。

这也是李家坳穷的根本原因。李志敏的心,忽然动了一下。

盐碱地……高产小麦……作为一名顶尖的农业科研员,他的一生都在和土地、和作物打交道。

改良盐碱地,培育耐盐碱、高产的作物品种,正是他研究的重点之一。在2025年,

他们已经有了成熟的盐碱地改良技术,有了能在各种恶劣环境下高产的作物品种。

虽然那些技术和品种,需要依托现代的工业基础和农业设施,在1978年的李家坳,

可能很难完全实现。但是……李志敏的眼神亮了起来。就算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和材料,

他脑子里的知识还在。那些关于土壤改良的原理,关于作物育种的理论,

关于农业生产的技术……这些,是任何人都夺不走的。他死在了追求高产小麦的路上,

难道老天爷让他重生到这里,就是让他继续未竟的事业?

看着秀莲因常年劳作和营养不良而显得苍老的脸,想着这个家里连一顿饱饭都成问题,

李志敏的心里,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他要改变这一切。他要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

种出高产的粮食。他要让李家坳的人,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这个念头一旦产生,

就像一颗种子,在他的心里迅速生根发芽。第三章 初探村医很快就来了,

是个背着药箱的老头,姓赵。赵医生给李志敏把了脉,又看了看舌苔,说没什么大事,

就是体虚加上中暑,开了几副便宜的草药,嘱咐好好休息,多喝点水就行。送走赵医生,

李老实蹲在门槛上,吧嗒吧嗒地抽着旱烟,眉头紧锁。几副草药虽然不贵,

但对于这个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李志敏看在眼里,心里有些不是滋味。

他说:“爹,娘,我没事,不用吃药也行。”“那咋行?”秀莲立刻反对,“病了就得治,

钱的事不用你操心,娘还有点私房钱。”李老实也闷声说:“听你娘的,好好养着。

”李志敏不再说话,心里却更坚定了要尽快做点什么的想法。

他不能再让这个家为了几副药钱而发愁。接下来的几天,李志敏遵照医嘱,在家休养。

他一边恢复身体,一边努力融合原主的记忆,同时也在默默观察和思考。这个家确实很穷。

家里的陈设简陋到了极点,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品,几乎没有任何多余的东西。一日三餐,

基本都是玉米糊糊或者高粱面窝头,就着咸菜,能吃上一顿掺了少量白面的馒头,

就算是改善伙食了。肉?那更是只有逢年过节才能见到一点。秀莲是个勤劳能干的农村妇女,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饭,喂猪其实家里就一头瘦骨嶙峋的小猪,然后去生产队上工,

晚上回来还要缝缝补补,忙到深夜。李老实则沉默寡言,是个典型的庄稼汉,

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打几担粮食。他对李志敏这次生病似乎有些愧疚,

总觉得是自己没本事,让孩子跟着受苦。弟弟李志强今年十六岁,已经是个半大小子,

在队里挣半劳力的工分,性格像李老实,憨厚,不多话,但很能吃苦。妹妹李红梅才十二岁,

还在上小学那时候叫“村小”,聪明伶俐,是家里唯一的文化人,也是秀莲的骄傲。

她对这个突然“变好”的哥哥很是好奇,总是偷偷看他。李志敏能感觉到,这个家虽然穷,

但充满了温情。家人之间的关心是真挚的,朴素的。这让他冰冷的心,渐渐有了温度。

休养期间,他也见到了村里的一些人。有来看望他的邻居,有生产队的队长王德福。

王德福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皮肤黝黑,身材魁梧,说话嗓门很大,

带着一股军人的硬朗气后来李志敏才知道,他确实当过几年兵。他来看李志敏,

主要是嘱咐他好好养病,不要急着上工,还安慰李老实说,队里会适当照顾。

从王德福的话里,李志敏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李家坳农业生产的情况。正如他所想的那样,

盐碱地是制约李家坳发展的最大瓶颈。“咱李家坳,啥都好,就是这地不争气。

”王德福叹了口气,“同样是下力气,人家邻村一亩地能打两百多斤麦子,咱这盐碱地,

能打一百斤就烧高香了。一年忙到头,就够个温饱,想攒点钱,难啊!”“王队长,

这盐碱地,就没办法治吗?”李志敏忍不住问道。王德福看了他一眼,

有些意外他会问这个问题。在他印象里,李志敏以前是个闷葫芦,对这些事从不上心。

“咋没试过?”王德福苦笑,“以前公社也派过技术员来指导,又是挖沟排盐,

又是拉土改良,折腾了好几次,效果都不咋地。那技术员说,咱这盐碱地太严重,底子太差,

不好治。”李志敏点点头,没有再说话。他知道,盐碱地改良确实是个世界性的难题,

即使在他那个时代,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采用综合措施才能见效。

在1978年的李家坳,缺资金,缺技术,缺设备,难度可想而知。但他没有放弃。

他脑子里的知识告诉他,只要方法得当,就算不能彻底根治,

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土壤状况,提高产量。几天后,李志敏的身体基本恢复了。他决定,

先去地里看看。这天一早,他跟着李老实和李志强,一起去生产队上工。走出村子,

放眼望去,是连绵起伏的黄土坡。土是纯粹的黄色,贫瘠而单调。地里,

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庄稼,有麦子,有玉米,还有高粱,但都长得不怎么好,叶子发黄,

茎秆纤细,一看就是营养不良的样子。李志敏的心沉了一下。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他们来到自家其实是生产队的,按人头和劳力分配的责任田的地块。

这块地位于村子边缘,地势相对平坦一些,但盐碱化的迹象非常明显。地面上,

能看到一层薄薄的白色盐碱结晶,像霜一样。有些地方,甚至寸草不生。“爹,哥,

咱今天干啥活?”李志强问道。“今天给麦子薅草,顺便把那些长不起来的弱苗拔掉。

”李老实说着,拿起锄头就开始干活。李志敏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拿起一把小锄头,蹲下身。

他的动作有些生疏,毕竟,他已经很多年没有干过这样的农活了。但他的心思,

却不在薅草上。他蹲在地里,仔细地观察着土壤。他用手指捻起一点土,放在鼻子前闻了闻,

又放在嘴里尝了尝这是他以前在实验室养成的习惯,

用于快速判断土壤的酸碱度和盐分含量。土壤很干燥,颗粒粗糙,味道发苦发涩,

显然盐分和碱性都很高。他又观察那些生长的麦子。植株矮小,分蘖少,叶片发黄,

有些甚至出现了焦枯的斑点。这都是典型的盐碱胁迫症状。看着这些可怜的麦子,

李志敏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想起了自己培育的“华麦308”,在同样的逆境下,

依然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可惜,他现在没有“华麦308”的种子,更没有培育它的条件。

“敏娃,你咋了?不舒服就歇会儿。

”秀莲不知什么时候也来了妇女们干的活相对轻松一些,比如薅草、摘棉花等,

看到李志敏蹲在那里不动,关切地问道。“娘,我没事。”李志敏回过神,笑了笑,

“我就是看看这麦子。”“有啥好看的?”秀莲叹了口气,“年年都这样,

能长出穗就不错了。”李志敏没有说话,继续埋头薅草,但心里却在飞速地盘算着。

改良盐碱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水利、农业、化学、生物等多种措施相结合。

在李家坳目前的条件下,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不现实没有资金和设备,

化学改良施用改良剂成本太高买不起。最可行的,

应该是农业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农业措施方面,可以深耕松土,打破犁底层,

增强土壤的通透性,有利于盐分淋洗;可以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结构,

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有机肥分解产生的有机酸,

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中和土壤的碱性;还可以采用秸秆还田、种植绿肥等方式,

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生物措施方面,一方面,可以种植一些耐盐碱的植物,

比如苜蓿、甜高粱等,通过它们的生长吸收土壤中的盐分,逐步改良土壤;另一方面,

也是最根本的,是培育和种植耐盐碱、高产的作物品种。这两条路,都需要时间,需要耐心,

更需要得到大家的支持。“爹,娘,哥,我有个想法。”李志敏忽然站起身,

对正在干活的家人说。“啥想法?”李老实停下手里的活,看着他。“我想试试,

改良咱这盐碱地。”李志敏一字一句地说,“我想让这地里,也能长出好麦子,多打粮食。

”李老实和秀莲都愣住了,连李志强也停下了手里的活,惊讶地看着他。“敏娃,

你说啥胡话呢?”秀莲第一个反应过来,“那盐碱地要是能改良,早就改良了,轮得到你?

别瞎琢磨了,好好干活吧。”“我没说胡话,娘。”李志敏认真地说,

“我以前在书里看过一些改良盐碱地的方法,或许可以试试。”他撒了个小谎,

把自己的知识来源归结为“书里看的”。在这个年代,农村青年能看书,

会被认为是有文化的表现,也更容易让人相信。“看书?”李老实皱起了眉头,

“那些读书人说的话,靠谱吗?以前来的技术员,不也是读书人?不也没弄成?”“爹,

方法不一样,效果也可能不一样。”李志敏解释道,“我想先从咱们家的地开始试试,

要是成了,再推广给村里人。就算不成,也损失不了啥。”李老实沉默了。

他不是不想把地种好,只是这么多年的失败,让他已经不抱什么希望了。

但看着儿子认真的眼神,他又有些犹豫。这孩子大病一场后,好像变了个人似的,

不仅爱说话了,眼神也亮了,透着一股以前没有的劲头。“敏娃,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李老实严肃地说,“种地是大事,一步错,全年的收成就完了。”“爹,我知道。

”李志敏点点头,“我会小心的,不会瞎折腾。”就在这时,

王德福带着几个队委巡查到了这里。他听到了李志敏的话,走过来笑着说:“志敏,

听说你想改良盐碱地?有这想法是好的,年轻人就该有股闯劲。”“王队长。

”李志敏站起身,“我就是想试试,不一定能成。”“试试怕啥?”王德福大手一挥,

“咱李家坳的地就这样了,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你要是真能想出啥好法子,队里支持你!

需要啥人,啥工具,尽管开口!”王德福是个务实的人,虽然不抱太大希望,

但也愿意给年轻人一个机会。反正试成了最好,试不成,也没啥损失。得到了王德福的支持,

李志敏更有信心了。他看着眼前这片贫瘠的黄土地,眼神里充满了坚定。改良盐碱地,

培育高产小麦,从这里开始!第四章 初试李志敏要改良盐碱地的消息,

很快就在李家坳传开了。大多数人都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在他们看来,

这不过是年轻人一时头脑发热,异想天开。连公社派来的技术员都搞不定的事,

一个毛头小子能行?“我看李志敏就是病糊涂了,净想些不着边际的事。”“就是,

好好挣工分不好吗?瞎折腾啥?”“他爹也是,还真信他的?到时候把地折腾坏了,

哭都来不及。”面对这些议论,李志敏没有理会。他知道,说再多都没用,

只有拿出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让大家信服。他开始着手制定详细的改良计划。第一步,

是深耕松土。他向王德福申请了队里那台最老旧的拖拉机整个李家坳只有一台,

想趁着麦收前,对自家的几亩地进行一次深翻。“深翻?翻多深?”王德福问道。

“至少要翻到三十厘米以上。”李志敏回答。“三十厘米?”王德福吃了一惊,

“平时耕地也就翻个十来厘米,翻那么深干啥?费油不说,拖拉机也吃不消啊。”“王队长,

浅耕只能松动表层土壤,下面的犁底层还是硬的,不利于盐分渗透。深翻可以打破犁底层,

增加土壤的通透性,让雨水或者灌溉水能更好地淋洗盐分,把盐分带到更深的土层去。

”李志敏解释道。王德福听得似懂非懂,但还是点了点头:“行,就按你说的办。

我让老周拖拉机手配合你。”得到了许可,李志敏立刻开始行动。他亲自跟着拖拉机,

指挥着老周进行深翻。三十厘米的深度,对于那台老旧的拖拉机来说,确实有些吃力。

拖拉机冒着黑烟,发出“突突突”的轰鸣声,像一头疲惫的老牛,慢吞吞地在地里挪动。

很多村民都来看热闹,指指点点。“你看,我说他瞎折腾吧,好好的地,翻那么深干啥?

”“就是,这得费多少油啊?队里的油可是按计划供应的。”李老实也在旁边看着,

眉头紧锁,心里直打鼓。李志敏却不为所动,专注地指挥着。他要求翻耕要均匀,不能漏翻,

更不能出现“夹层”。整整两天,才把李家坳自家的几亩地深翻完。看着深翻后松软的土地,

李志敏满意地点点头。这只是第一步,但却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深翻之后,

李志敏又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增施有机肥。这在当时的农村,是个难题。因为大家都缺粮,

家里的粪便、秸秆,大多用来烧火或者垫圈,真正能作为肥料还田的,非常有限。“志敏,

有机肥是好,可咱这哪有那么多啊?”秀莲为难地说。“娘,我知道。

”李志敏早就想到了这一点,“咱可以多搜集点秸秆、杂草,还有牲口粪便,堆在一起沤肥。

另外,我想跟队里说说,把队里的几头牲口的粪便,都集中起来,咱们负责清理,作为交换,

这些粪便归咱们用。”那个年代,

生产队里一般都有几头牲口牛、马、驴等用于耕作和运输,

它们的粪便是重要的肥料来源,但管理比较粗放,利用率不高。李志敏找到王德福,

说了自己的想法。王德福很痛快地答应了:“行!队里的牲口粪便,你想要多少就拉多少,

只要你能清理干净就行。以前那些粪便堆在那儿,也是浪费。”于是,

李志敏开始带着弟弟李志强,利用空闲时间,去队里的牲口棚清理粪便。这活又脏又累,

气味难闻,很多人都不愿意干。李志强一开始也不太情愿:“哥,这活太臭了,咱别干了吧。

”“志强,这可不是臭,这是宝贝。”李志敏笑着说,“这粪便里全是养分,施到地里,

能让庄稼长得更好。等将来多打了粮食,你就知道这臭味有多香了。”李志强似懂非懂,

但看着哥哥认真的样子,还是咬着牙跟着干了。除了清理牲口粪便,

他们还收集了大量的秸秆、杂草、树叶,甚至是人们丢弃的烂菜叶、果皮等,都堆在一起,

按照李志敏教的方法,层层压实,浇水,覆盖泥土,进行沤制。这个过程,

也引来了不少嘲笑。“你看李家那俩小子,是不是傻了?整天跟屎尿、烂草打交道。

”“还说改良土地,我看是改傻了吧。”面对这些风言风语,李志敏和李志强都选择了沉默。

他们默默地干活,汗水湿透了衣衫,身上沾满了泥土和粪便,但他们的眼神却越来越亮。

李志敏还利用自己有限的化学知识,想办法制作一些简单的“改良剂”。他知道,

盐碱地的碱性主要来自于碳酸钠等强碱,而石膏主要成分是硫酸钙可以与碳酸钠反应,

生成中性的硫酸钠和碳酸钙,从而降低土壤的碱性。李家坳附近的山上,

就有天然的石膏矿虽然品质不高。李志敏便带着李志强,利用休息时间,

去山上开采石膏。开采石膏是个体力活,需要用锤子砸,用凿子撬。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