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中国第一悍将

第2章 后唐风云喜提刺史

发表时间: 2024-12-10
时光的脚步匆匆,转瞬便来到了同光元年(923 年)西月,这一日注定要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重的一笔。

李存勖在魏州称帝,后唐政权就此建立,整个城市瞬间被喜庆的氛围所笼罩,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欢呼声、喝彩声交织在一起,那热闹的场景仿佛在向世人宣告,太平的日子即将拉开帷幕,一个崭新的时代己然开启。

折从阮呢,在府州这片土地上可谓是倾尽心力,那些年里,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如同一颗扎根边疆的苍松,牢牢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之上,时刻警惕着边境的每一丝动静。

凭借着在军事方面的卓越表现,一次次成功击退来犯之敌,他用实际行动为自己赢得了朝廷的认可与信赖,这不,朝廷下达旨意,擢升他为府州刺史,将把控河防的重任交到了他的手中,期望借他之力,让朝廷能免去后顾之忧。

这一任命,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瞬间在当地激起了层层波澜。

麟州的局势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折氏的势力逐渐向东迁移,麟州由此出现了政治上的空隙。

就在这时,麟州有一位名叫杨弘信的人物,此人在当地可是颇有名气,家底雄厚,堪称麟州最大的土豪,家中金银财宝无数,富甲一方。

而且,他还怀揣着不小的野心,手底下养着一帮能征善战的家丁,而他所在的家族,正是后来声名远扬的杨家将家族的前身。

杨弘信本就是个心思敏锐之人,一眼就察觉到了眼前这个难得的时机,心中暗自盘算:“这可是天赐良机呀,若能牢牢抓住,说不定就能成就一番了不起的事业呢。”

于是,他当机立断,凭借自身的实力和积累,雄起自立,坐上了刺史的位子。

而在这背后,其实折从阮也在默默给予支持。

为何会如此呢?

原来呀,折从阮心里有着自己的考量,他深知杨弘信虽有着勃勃野心,但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倘若他能将麟州治理妥当,对于这周边地区的安稳必然大有益处,往后大家相互帮扶,也能让这片土地更加太平。

就这样,在五代那个动荡的时期,麟州在他们二人的影响下,倒也维持着平定安宁的状态,百姓们得以安居乐业,也算是一段佳话了。

天成年间(926 年―930 年),西北边境的局势变得风云莫测,恰似那变幻无常的海上气候,前一刻或许还是风平浪静,下一刻便可能乌云密布,狂风骤起。

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一个个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原大地这块富庶之地,那眼神就如同饿狼瞧见了肥美的猎物一般,心里打着小算盘:“这中原大地如此繁华,物产如此丰富,要是能从中捞上一笔,那往后的日子可就舒坦了呀。”

在这种局势下,边境上的紧张气氛愈发浓烈,仿佛沉甸甸的乌云压在人们心头,战争的阴霾似乎随时都会化作倾盆大雨落下,百姓们又陷入了惶恐不安之中,出门都得小心翼翼,不敢轻易远离家门,生怕遭遇什么不测。

然而,折从阮却镇定自若,稳稳地坚守在府州刺史这一关键职位上,宛如那巍峨屹立在江河之中的砥柱,任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自坚守如初,毫不动摇。

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一旦府州失守,那中原大地便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于是,凭借自身过人的军事指挥才能,折从阮开始精心谋划并构建起了一套严谨且行之有效的边境防御体系。

他先是沿着边境线精心选址,命人修筑了诸多瞭望塔,安排士兵们分班次日夜坚守在塔上,这些士兵们犹如警惕的鹰眼,时刻注视着远方,只要稍有风吹草动,便能即刻发出信号,让后方及时知晓情况。

与此同时,在那些咽喉般的关键山口以及交通要道之处,折从阮设置了一道道关卡,派遣重兵严加把守,对过往的行人、商队等逐一细致检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混进敌人的漏洞,就如同给边境地区拉起了一道严密的防护网。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组织当地百姓参与军事训练,耐心地教导大家如何使用简易的武器进行防身,向他们讲解一些基本的战术知识,让百姓们明白,一旦敌人来袭,他们虽为普通民众,但也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协助军队共同抵御外敌。

而且,折从阮时常亲自带领士兵们开展实战演练,模拟各式各样可能出现的战斗场景,让士兵们在一次次模拟实战中熟悉应对不同战况的方法,提升作战能力。

记得有一回,在一场实战演练中,一位年轻的士兵因为紧张,不小心犯下了错误,致使整个作战计划被打乱。

众人见状,都暗自揣测折从阮恐怕会大发雷霆,毕竟军事演练容不得半点马虎。

可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折从阮只是面带微笑地走到那士兵跟前,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和声细语地说道:“小伙子,别往心里去呀,这打仗嘛,本就充满变数,偶尔出点差错在所难免,只要吸取教训,下次注意就好啦。”

那士兵听了这番暖心的话,感动得眼眶泛红,心里暗暗发誓,往后定要全力以赴,绝不再让将军失望。

在折从阮这般用心的守护之下,西北边境宛如一道铜墙铁壁,安然无恙地矗立在那里,将外部那些觊觎的目光和潜在的威胁统统拒之门外。

那些少数民族部落几次三番前来试探,企图突破防线,可每次都碰了一鼻子灰,无奈之下,只能灰溜溜地撤军回去。

折从阮凭借自己的努力,有力地守护住了中原大地的安稳,让百姓们能够在相对安宁的环境中繁衍生息。

百姓们对他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每次见到他,都恨不得把家中最珍贵的东西拿出来相赠,大家都由衷地感谢这位守护一方的折大人。

后唐皇帝李嗣源听闻了折从阮的诸多事迹后,心中满是钦佩之情,坐在龙椅之上,暗自思忖:“这位折爱卿如此厉害,我可得把他招揽到朝廷之中呀,这样往后我便能时常聆听他的良策,或许还能让朝廷的军事力量更上一层楼呢。”

想到此处,李嗣源当即派人前往府州传达旨意,将折从阮征召入朝。

折从阮入朝之时,李嗣源满脸笑意,那神情犹如见到了久别重逢的老友一般,语气和蔼可亲地说道:“折爱卿啊,你在府州这些年,所立之功那可是有目共睹呀,朕特意召你入朝,就是想着往后能常常听你讲讲那些独到的见解,也好让你在朝堂之上为朕分忧解难啊。”

折从阮赶忙恭敬地行礼拜见,言辞恳切地回应道:“陛下如此厚爱,臣定当竭尽全力,只是臣在府州待了多年,对边境之事更为熟稔,臣担心初入朝堂,怕是会有些难以适应呀。”

可随着相处的时日增多,李嗣源渐渐察觉到自己这个决定似乎有些欠妥了。

原因无他,折从阮对边境战事的了解实在是太过深入了,每次朝廷商议相关事务时,他总能提出极具建设性的想法,让人眼前一亮。

就拿朝廷商讨如何加强北方边境防御一事来说吧,朝堂上众人各抒己见,有人主张增派大量兵力,认为只要兵多将广,就能守住边境;也有人提议修建更多的城墙,觉得凭借坚固的城墙就能抵御外敌。

大家各执一词,争论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

就在这时,折从阮站了出来,有条不紊地分析道:“陛下,臣以为边境防御绝非仅仅依靠兵力多寡或是城墙坚固与否就能解决的。

咱们还得深入了解那些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作战特点,尝试与他们建立友好往来的关系,同时加强情报的收集工作,做到知己知彼,如此这般,方能有的放矢,让边境防御更加稳固呀。”

李嗣源听了他这一番话,心中不禁暗自感叹:“哎呀,我这把如此熟悉边境情况,且军事才能如此出众的人才留在朝中,就好比把千里马困在狭小的马厩里,实在是大材小用,浪费了他的才能呀。”

不久之后,李嗣源略带惋惜却又十分果断地对折从阮说道:“折爱卿啊,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朕越发觉得你对边境的战事、民情了解得太过透彻了,把你留在这朝堂之中,反倒有些屈才了。

朕思来想去,决定给你加授检校工部尚书之衔,你还是回府州继续担任刺史吧,那里才是更能让你施展才华的地方呀。”

折从阮先是微微一愣,心中暗忖:“陛下这是觉得我在朝堂没能发挥出最大作用呀,不过也是,我确实还是更钟情于府州那片熟悉的土地呢。”

随即,他眼中满是感激之色,恭敬地回道:“陛下圣明,臣多谢陛下的体谅,臣定不负陛下所望,守好府州,确保边境安宁无虞。”

折从阮临行之前,李嗣源还不忘语重心长地叮嘱他:“爱卿此去,责任重大呀,那府州可是我朝边境的要害之地,往后要是遇到什么难题,只管告知朕,朕定会全力支持你,助你一臂之力。”

折从阮听闻此言,坚定地抱拳行礼,许下承诺:“陛下放心,臣定当殚精竭虑,以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只要有臣在,定不会让外敌有机可乘,府州定会固若金汤。”

就这样,折从阮怀揣着朝廷授予的检校工部尚书这一官职,意气风发地踏上了返回府州的路途。

一路上,他的心情格外舒畅,满心欢喜地想着终于能回到那熟悉的地方,继续为守护边境贡献自己的力量了。

待回到府州后,折从阮一刻也未曾停歇,立刻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

他先是来到军营之中,看望那些许久未见的士兵们,与大家分享在朝廷中的所见所闻,让士兵们也能了解朝堂之事。

随后,他又马不停蹄地去重新检查边境的防御设施,看看是否有需要修缮或者改进的地方,就这样,他又开始尽心尽力地履行起刺史的职责,那股子干劲,仿佛有用不完的精力一般,令人钦佩不己。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