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三月,细雨如丝,乌桕镇笼罩在一片朦胧的水雾之中。
青石板路上,行人脚步匆匆,都想快点躲进屋檐下,避开这恼人的春雨。
十六岁的小梧,背着药箱,跟在师父李半仙身后,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湿滑的路上。
李半仙身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灰布长衫,腰间别着的旧罗盘随着步伐轻轻晃动,铜铃发出细碎的声响。
“师父,这鬼天气,今天怕是没什么生意了。”
小梧缩着脖子,抱怨道。
李半仙瞥了他一眼,笑道:“傻小子,越是这种天气,越容易有人中招。
这春雨虽柔,可寒气重,一不小心就着了凉。”
话音刚落,就听到前方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焦急的呼喊:“李先生!
李先生!
救命啊!”
只见一个妇人,怀里抱着个孩子,跌跌撞撞地跑来。
妇人头发凌乱,脸上满是泪痕,怀里的孩子双目紧闭,小脸烧得通红,嘴里还不时发出微弱的咳嗽声。
“李先生,快救救我的宝儿!
从昨天开始就发起了高烧,咳个不停,吃什么药都不管用。”
妇人扑通一声跪在地上,泣不成声。
李半仙连忙扶起妇人,说道:“别急,别急,先进屋说。”
众人来到李半仙的药铺“半仙堂”。
屋内弥漫着淡淡的药香,墙上挂着人体经络图,角落里堆满了各种草药。
李半仙让妇人将孩子放在一张竹榻上,然后示意小梧搬来凳子。
“小梧,仔细看好了。”
李半仙一边说着,一边伸手轻轻拨开孩子额前的头发,探了探额头的温度,又翻开孩子的眼皮瞧了瞧。
接着,他伸出三根手指,搭在孩子的手腕上。
小梧赶紧凑到跟前,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师父的动作。
只见李半仙的手指轻轻按在孩子的寸口脉上,眉头微微皱起。
片刻后,他抬起头,看向小梧:“小梧,你来试试,说说这是什么脉。”
小梧深吸一口气,学着师父的样子,将三根手指搭在孩子的手腕上。
可他只觉得手下的脉搏跳动得很快,却根本分不清是什么脉,急得额头首冒冷汗:“师父,我……我感觉不出来。”
李半仙笑了笑,耐心地说道:“诊脉啊,讲究个‘举、按、寻’。
先轻轻放在皮肤上,这叫‘举’,感受脉的轻与浮;然后稍微用力往下按,这是‘按’,看脉的沉与实;最后,不轻不重,左右前后慢慢寻找,这便是‘寻’,体会脉的形态和节律。
你再试试。”
小梧按照师父说的方法,重新将手指搭在孩子的手腕上。
这次,他刚一“举”,就感觉到脉搏跳动十分明显,轻轻一碰就能察觉到,就好像水面上漂浮着一片树叶,随着水波轻轻晃动;而当他“按”下去时,脉搏反而变得没那么清晰了。
“师父,我好像感觉到了!
这脉轻轻一摸就能摸到,往下按却又弱了些,是不是……是不是浮脉?”
小梧兴奋地说道,眼中满是期待。
李半仙欣慰地点点头:“不错,正是浮脉。
浮脉的特点就是轻取即得,重按稍减,就如同漂在水面的木头,轻轻一捞就能抓住。
但这还不够,你再仔细感受,这浮脉之中,还有什么特点?”
小梧又静下心来,集中精力感受着指下的脉搏。
过了一会儿,他说道:“师父,这脉跳得有些快,而且感觉很有力,不像平时摸着那么柔和。”
“说得好!”
李半仙赞赏道,“这是浮紧脉。
浮脉主表,说明病在浅表;紧脉主寒,结合孩子发热、咳嗽、流清涕的症状,可知这是风寒之邪侵袭体表,肺气不宣所致。”
说到这里,李半仙转身走到药柜前,一边翻找药材,一边讲解:“《黄帝内经》有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孩子本身体质较弱,又在雨天受了风寒,这才让邪气有机可乘。
风寒束表,导致腠理闭塞,卫气不能正常运行,所以发热;肺气被郁,宣降失常,故而咳嗽。”
小梧听得入神,连忙掏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将师父的话一一记下。
“那师父,该怎么治呢?”
小梧问道。
“治这种风寒表证,当以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为主。
就用麻黄汤吧。”
李半仙说着,己经抓好了药材,“麻黄三钱,为君药,可发汗解表,开腠理,散风寒;桂枝二钱,为臣药,能解肌发表,温通经脉,助麻黄发汗;杏仁三钱,降肺气,止咳平喘,为佐药;炙甘草一钱,调和诸药,为使药。
西味药配伍,君臣佐使,各司其职,共奏解表散寒、宣肺平喘之效。”
小梧在一旁认真看着师父抓药,突然想起什么,问道:“师父,上次张大哥也是发热咳嗽,您用的是银翘散,这次为什么不用呢?”
李半仙笑着解释道:“小梧啊,这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论治。
张大哥发热、咽痛、流黄涕,脉浮数,乃是风热之邪犯表;而这孩子发热、流清涕、咳嗽声重,脉浮紧,是风寒之邪侵袭。
风热当用辛凉解表之银翘散,风寒则要用辛温解表之麻黄汤,可不能一概而论啊。”
小梧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原来如此,我明白了。
师父,那除了吃药,还有别的办法吗?”
“当然有。”
李半仙说道,“咱们还可以配合针灸推拿。
孩子年纪小,不宜多用针,就用推拿吧。”
说着,他让小梧拿来一盆温水,又取了一块生姜,切成薄片。
李半仙先将孩子的衣袖挽起,用温热的毛巾擦拭孩子的手臂,然后拿起姜片,在孩子的合谷穴上轻轻擦拭。
“合谷穴,乃手阳明大肠经之原穴,又称‘虎口’,***此穴可疏风解表,通络镇痛。”
李半仙一边操作,一边讲解。
接着,他又在孩子的列缺穴、肺俞穴等穴位上进行***。
“列缺穴能宣肺止咳,肺俞穴可调理肺气。
这些穴位就像是一个个小开关,找准了,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李半仙***穴位的过程中,孩子原本紧皱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呼吸也变得平稳了许多。
这时,小梧突然问道:“师父,您说这脉诊这么神奇,可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李半仙停下手中的动作,陷入了沉思。
片刻后,他缓缓说道:“脉诊啊,可是咱们中医的一大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关于脉诊的记载。
古代的医家们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不断观察、总结,发现人体的气血运行与脉搏跳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触摸脉搏,就能了解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
“那师父,您是怎么学会脉诊的呢?”
小梧好奇地问道。
李半仙笑了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回忆:“我啊,年轻时跟着一位云游的老中医学习。
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什么好的教材,全靠师父手把手地教。
每天天不亮,我们就起床,去给病人诊脉。
师父让我先摸脉,说出自己的判断,然后他再纠正。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才渐渐掌握了脉诊的精髓。”
“师父,那脉诊难学吗?”
小梧又问道。
“脉诊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
李半仙语重心长地说,“难,是因为脉象千变万化,每一种脉象都对应着不同的病症,需要长时间的实践和积累,才能准确判断;不难,是因为只要你用心去学,多摸脉,多思考,掌握了其中的规律,就能逐渐入门。
记住,脉诊不仅仅是手指上的功夫,更是一门用心去感悟的学问。”
说话间,药己经煎好了。
李半仙端起药碗,轻轻吹了吹,试了试温度,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孩子扶起,一点点地喂他喝药。
孩子皱着眉头,把药喝完后,又沉沉地睡去了。
妇人在一旁看着,感激涕零,连连磕头:“谢谢李先生,谢谢李先生!
您真是我们家的大恩人啊!”
李半仙连忙扶起妇人,说道:“快别这样,治病救人是我们医者的本分。
孩子这病啊,喝上几剂药,再好好休息几天,就没事了。
这几天要注意保暖,别再让孩子受凉了。”
妇人千恩万谢地离开了。
小梧望着妇人远去的背影,心中充满了自豪:“师父,咱们又救了一个人!”
李半仙笑着拍了拍小梧的肩膀:“小梧啊,这只是开始。
在行医的路上,咱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病症,每一次诊断,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治愈,都是一份责任。
记住,脉诊是打开病人身体奥秘的一把钥匙,只有掌握了这把钥匙,才能更好地为病人解除病痛。”
窗外,雨不知何时己经停了,一缕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内,照在药柜上的瓶瓶罐罐上,闪烁着点点金光。
小梧看着师父忙碌的身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学好脉诊,像师父一样,成为一名医术高超的好医生。
这一天的经历,让小梧对浮脉有了深刻的认识,也让他明白了脉诊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
他知道,自己的中医之路才刚刚开始,前方还有无数的知识和奥秘等待着他去探索和发现。
而师父的教导和每一次的临床实践,都将成为他前进道路上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