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帝君降笔
文昌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周人之急,济人之乏,容人之过,悯人之孤,一心如此,听命于天,故能久证真位;今劝世人,每日诵太上感应篇一遍,遵以修行,及书写一帙,日夕瞻视。依此修行,行之二年,万罪消灭;行之四年,百福皆集;行之七年,子孙贤明,荣登科第;行之十年,寿命延长;行之十五年,万事如意;行之二十年,子孙为卿相;行之三十年,注名仙籍;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不依此加意修行,或作或辍;今日行,明日废;人事既乖,心田日暗;虽口诵经,而其心不悟;是为渎天,罪不容赦。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白话节本
太上曰:“福祸无门,惟人自召。”
【解释】
太上老君说:“人的福祸,本来就没有一定的门路,全都是自己招来的啊!”
【分析】
太上,是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号伯阳,也就是周朝的圣人老子;在得道成仙以后,称天立教,为道教的始祖,是上天至尊之圣。感应篇,是太上教化世人改恶行善的书;感是感召,应是报应,告诉人们,如果以善恶感召之因,必定会得到天降祸福报应报应的果,所谓有感必有应,随感而随应,勇于彰显天道好坏的道理,而启发世人的敬畏之心,知道作恶必定会得到灾祸病夭的恶报,因此,心有所畏惧而不敢去做,知道行善必定会得到福寿天仙的善报,因此,心有所求而勇敢的去做,所以才以感应作为本篇的篇名。
福祸无门,为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这四句话是此一篇的总纲领,也是太上垂世训诲的宗旨所在,讲到圣贤之心,不是为了要祈求福报,避免灾祸而后才去断恶行善,说到造化的道理,只要是积善,必定会福荫子孙,而若是积恶,则必定会祸延子孙,也就是易经所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的道理,而且绝对不会有丝毫的差错啊!
自召,就是自己招来的意思,所谓自作还是自受啊!要知道天地是没有私心的,而吉凶祸福也全都是人心自己招来的啊!然而人在没起念头的时候,这颗心是湛然清净,就如同虚空一样,那里有什么善恶呢?只是因为这个念头才动,所向着的是好事,就是善,所向着的是坏事,就是恶,其最初不过是起了一个念头,做了一件事情而已,但是到了后来,经过了日积月累,于是就有了善人和恶人的区别了,所以一个人得祸或是得福,全都决定在当初起了善恶念头的时候啊!所以太上开口便说:“福祸无门,为人自召。”就是在提醒警惕世人,注意小心自己的起心动念啊!其中若是有了丝毫的差错,那么祸福的果报就会天差地别了。
故事一:
宋朝的灵源禅师向伊川先生说道:“祸能够生福,而福也能够生祸啊!祸能生福的原因,就是当一个人处在危险或灾难的时刻,很认真的想求平安,并且能够深入的体会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够心存畏惧恭敬,谨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祸的原因,就是当人在居安的时候,不能够思危,而且还放纵自己奢侈逸的念头,言行举止骄傲懈怠,尤其多有处事轻率,态度傲慢,甚至欺辱别人的情形发生。”
故事二:
宋朝的张子(张横渠先生)说:“正心的开始,应当是以自己的心为严师。凡是有所作为,就会知道谨慎小心警惕自己,这样练习了一,二年,只要能够认真努力守得紧,自然而然心就正了。”
故事三:
从前真空寺的老和尚曾说:“凡夫的妄想是不一定的,或是回想着自己几十年前的荣辱恩仇,悲欢离合,和种种的闲情,这是过去的妄想,或是事情到了眼前,可以去做,心中却是畏首畏尾,犹豫不决,这是现在的妄想,或是期望着日后能够荣华富贵,子孙发达,和一切不见得一定成功,一定得到的事情,这是未来的妄想。”这三种的妄想,或是生起了,或是灭掉了 我们就叫它做妄心。只要能够照见它是妄心,随着妄念起来的时候,当下就把它斩断,这就叫做觉心。所以说:“不怕妄念起来,只怕觉察太迟。”这个心若是湛然清净如同虚空一样,那么烦恼就没有立足的地方了啊!
故事四:
宋朝的赵康靖先生,曾经用瓶子和黑豆白豆来练习心地功夫;他若是起了一个善的念头,就把一颗白豆投入瓶子里面,若是起了一个恶的念头,就把一颗黑豆投入瓶子里面。开始练习的时候,投入瓶子的黑豆很多 后来就渐渐的减少了。久而久之,连善恶这两种念头都忘了,而进入了“不思善,不思恶”心无杂念的境界,最后连瓶子和豆子,也丢弃不用了。
故事五:
宋朝的卫仲达,在翰林院里做官,有一次被鬼卒把他的魂引到阴间。阴间的主审判官,吩咐手下的书办,把他在阳间所做的善事恶事两种册子送上来。等册子送到一看,他的恶事册子,多的竟摆满了一院子:而善事的册子,只不过像一根筷子那样的小。主审官又吩咐拿秤来称称看,那摊满院子的恶册子倒反很轻,像筷子那样小卷的善册子反而重。卫仲达问道:“我年纪还不到40岁,哪会犯这样多的过失罪恶呢?”主审官道:“只要一个念头不正,那就是罪恶,不必等到你去犯。”比如看见女色,动了坏念头,及是犯过。因此,卫仲达就问这善册子里记的是什么?主审官道:“皇帝有一次曾想要新建大工程,修三山地方的石桥,你上奏劝皇帝不要修,免得劳民伤财,这就是你的奏章底稿。”卫仲达说:“我虽说过,但皇帝不听,还是兴工,对那件事情的进行,并没有发生作用,这份疏表怎么还能有这样大的力量呢?”主审官道:“皇帝虽然没听你的建议,但是你这个念头用的很真诚,目的在使千万的百姓免去劳役;倘若皇帝听你的,那么你的功德就更大了啊!如果你肯用这个心来度化世人,也并不难啊!可惜的是你的恶念太多,所以善的力量,因此减少了一半,而你的官位也就没有指望升到宰相了。”后来卫仲达做官,果然只做到了吏部尚书,而没有做到宰相。
【再析】
可惜啊!中达的恶,只是空有恶念而已,并没有去做,尚且折损了他现世的福报,而仲达的善,只是空有其言而并未被皇帝所采行,但是他这个善的力量竟然却胜过了堆满整个庭院恶册子的力量!看到这个例子,就知道如果真的去做了善事或恶事,那么善或恶的力量就更大了啊!可见得念头的起动处,也就是祸福之门啊!
【嘉言】
“行善如春园之草,不见其长,日有所增;行恶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所以祸福都在不知不觉中移动增减,没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觉察的啊!唐朝的六祖慧能大师说道:“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佛经也讲:“吉凶祸福,皆由心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