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班会课陈峰站在讲台上,看着下面四十五张年轻而略带疲惫的脸,
一种熟悉的无力感再次包裹了他。窗外的香樟树绿得发亮,夏日的蝉鸣隔着玻璃,
固执地钻进高三一班的教室,像是为这沉闷的空气伴奏。
这是周一下午的最后一节课——班会课。曾几何时,这是陈峰最游刃有余的时刻。
作为一名执教近二十年,带出过数不清的优秀毕业生,
甚至还培养出过市状元的“金牌班主任”,他有一套屡试不爽的班会课“三板斧”。
第一板斧:强调读书的重要性。他会引经据典,从“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训,
讲到信息时代知识改变命运的实例。他会用激昂的语调告诉学生,你们现在吃的苦,
是为了将来能有更多的选择权。第二板斧:灌输努力的必要性。他会分享一些励志故事,
比如某个师兄师姐如何从成绩平平到考入名校,靠的就是一股不服输的拼劲。
他会把“天道酬勤”、“勤能补拙”这样的词语,像钉子一样敲进每个学生的心里。
第三板-斧:树立榜样,表扬先进。让前几名的同学分享学习经验,这既是对优等生的肯定,
也是对后进生的鞭策。一套流程下来,四十五分钟刚刚好。学生们听得热血沸騰,
家长们听闻后交口称赞,校领导也总是在会议上表扬陈峰的班级管理有方,班风积极向上。
家长们挤破了头想把孩子塞进他的班级,不仅仅因为他教学水平高,
更因为他“会做思想工作”,能让孩子“燃起来”。陈峰曾经也为此自豪。
他相信自己所宣讲的一切,相信读书和努力是通往光明未来的不二法门。
他看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在他的鼓舞下,埋首于题海,最终拿到理想的录取通知书,
那种成就感,是任何物质奖励都无法比拟的。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他的“三板斧”劈不下去了,每一斧都像是砍在了棉花上,软绵绵的,毫无回响,
甚至还会反弹回来,伤到自己。他想讲读书的重要性。可他一开口,
脑海里浮现的却是学生们那双被睡眠不足和无尽课程填满的、黯淡的眼睛。
现在的家长比他这个老师还要“积极”。周末,
孩子们的时间被各种辅导班、冲刺班、一对一私教分割得支离破碎。
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全科覆盖,无一遗漏。
甚至有家长半夜在微信上小心翼翼地问他:“陈老师,
您能不能抽空给我家孩子‘开个小灶’?价钱好说。”他每次都用“学校规定,
在职教师严禁有偿补课”这句官方说辞来回绝。但他心里清楚,他拒绝了一个,
家长会立刻去找第二个、第三个。这个城市里,大大小小的辅导机构如雨后春笋,
早已织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将孩子们牢牢网住。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再站在讲台上,
义正辞严地宣讲“读书的重要性”,就显得无比滑稽和虚伪。孩子们的时间早已不属于自己,
他们的“读书”行为,早已被家长和辅-导班规划到了极致。他再说这些,
无非是在这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上,再徒劳地多拧一下发条而已。读书的内在乐趣和长远意义,
早已被分数和升学率的焦虑所吞噬。再说说努力的重要性。陈峰看着台下的学生,
他们谁不努力?凌晨五点半,
宿舍的走廊里已经有学生在借着微光背单词;深夜十一点半熄灯后,
还有人用充电台灯在被窝里刷题。课间十分钟,除了上厕所,大部分学生都趴在桌子上,
要么做两道选择题,要么赶紧打个盹,为了下一节课积攒精力。内卷,
这个他从学生口中听来的时髦词语,是他们最真实的写照。他们不仅比成绩,比排名,
比谁刷的题更多,甚至开始比较谁请的辅导老师更“牛”。
“我那个物理老师是xx机构的金牌名师,据说带出过好几个省状元。”“你那个算什么,
我妈妈给我找的数学老师,是专门研究高考压轴题的专家。”这些对话,
偶尔会飘进陈峰的耳朵里,让他感到一阵阵的荒诞和心寒。努力,
已经成了一种不需要再强调的、近乎本能的“标配”。当所有人都把油门踩到底,
声嘶力竭地强调“你们要更努力”,不仅苍白,而且残忍。真正让陈峰的信念彻底崩塌的,
是一个叫林薇的女孩。二、疑惑那是一个月前的一个黄昏。
陈峰正在办公室批改最后一摞作文本,林薇敲门进来了。她背着一个熊猫造型的书包,
手里捏着一张揉得发皱的物理试卷,眼睛红得像兔子。“陈老师……”她一开口,
声音就哽咽了。陈峰是一个非常文静、非常努力的女孩,但成绩始终在班级中下游徘徊。
尤其是物理,像是她永远无法翻越的大山。“怎么了,林薇?考试没考好?”陈峰放下红笔,
语气温和。女孩的眼泪“啪嗒”一下就掉在了试卷上,晕开了一小片蓝色的墨迹。“老师,
我……我又没及格。”陈峰拿起试卷看了看,58分。对于高三的第一轮复习来说,
这个分数确实不理想。他刚想说出那些他说了无数遍的安慰话语,比如“没关系,
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我们来找找原因,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林薇却抢先开了口。
“老师,我真的努力了。”她的声音不大,但每个字都像一颗小石子,掷在陈峰的心湖上。
“我每天晚上做物理题做到一点钟,周末的补习班也从来没缺过课。您推荐的参考书,
我全都买了,上面的每一道题我都做了不止一遍。
我还把网上那些高考状元的学习方法都打印下来,
一条一条对着做……”她从书包里拿出一个厚厚的笔记本,翻开给陈峰看。
上面用不同颜色的笔,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错题、知识点和各种解题技巧的总结。字迹工整,
条理清晰,任何一个老师看了都会点头称赞。“我的补课老师,还根据那些状元的方法,
给我量身定做了一个学习计划,精确到每天的每个小时。我都照做了,一天都没有落下。
”林薇的声音里充满了绝望和不解,“可是为什么……为什么我的成绩还是上不去?
我是不是很笨?我是不是真的就不是学习的料?”女孩的哭诉,像一把锥子,
精准地刺破了陈峰多年来用经验和套路编织起来的坚固外壳。他张了张嘴,
却发现自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能说什么?说她努力得不够?
看着她那双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和那个厚得像砖头一样的笔记本,这句话他说不出口。
说她方法不对?她已经把所有能找到的“正确方法”都试了一遍,
甚至请了专业的老师来“量身定做”。那一刻,一个残酷的、他一直刻意回避的词语,
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天赋。是的,作为一名资深教师,他心里比谁都清楚。
林薇的问题,不在于努力,也不在于方法,而在于天赋。她在逻辑思维和空间想象力上,
确实存在着先天的短板。有些物理概念,别的同学一点就通,她需要反复琢磨,
还经常钻牛角尖。有些复杂的模型,在别人脑中是清晰的立体图像,
在她那里可能就是一团乱麻。勤能补拙,但当天赋的鸿沟大到一定程度时,“勤”这根扁担,
无论如何也挑不起“拙”这块巨石。但是,他能对这个已经濒临崩溃的女孩说“林薇,
你可能真的天赋不够,不是学物理的料”吗?不能。绝对不能。他是一个老师,
他的职责是鼓励学生,而不是给他们下“判决书”。如果他这么说了,
摧毁的可能不仅仅是林薇学习物理的信心,更是她对整个学习、乃至对自身价值的全部信念。
她可能会就此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而像林薇这样的学生,班级里还有好几个。
如果“天赋论”的口子一开,那些本就在及格线边缘苦苦挣扎的孩子,
会不会觉得自己的所有努力都成了一个笑话,然后彻底放弃?那样的后果,陈峰不敢想象。
于是,他只能搜肠刮肚,再次捡起那些苍白的安慰:“别灰心,可能是最近太累了,
效率不高。”“学习就像弹簧,压得太紧也会失去弹性,要学会劳逸结合。
”“我们再一起分析分析试卷,看看是不是有些基础知识点还不够扎实……”他说了许多,
但自己都觉得言不由衷。林薇似乎也听出了他话语里的无力,她没有再争辩,
只是默默地流着泪,最后鞠了一躬,轻声说了句“谢谢老师”,就失魂落魄地走了。
看着女孩瘦弱的背影消失在门口,陈峰瘫坐在椅子上,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疲惫和虚无。
他赖以生存的教学信念,在那一刻,被动摇了。如果努力并不能保证结果,
如果有些差距是与生俱来的,那么,他日复一日地在讲台上高喊“努力就能成功”,
究竟是在激励学生,还是在贩卖一种廉价而虚假的希望?从那天起,陈峰的班会课就变了。
他不再讲读书,不再讲努力,也不再表扬任何人。
他只是简单地交代一下班级的纪律和卫生情况,然后留下一句“大家上自习吧”,
就默默地坐到教室后面的角落里,或者干脆回到自己的办公室。他需要时间,
来思考这个他无法回答的难题。三、变化变化是显而易见的。起初,学生们还有些不适应。
当陈峰第一次宣布自习时,教室里一片寂静,大家面面相觑,以为是自己听错了。在过去,
陈老师的班会课虽然是“老三样”,但总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像是打了一针鸡血。而现在,
这针鸡血突然断了。几天后,窃窃私语开始在教室里蔓延。“陈老师最近怎么了?
班会课都不说话了。”“是不是我们班上次月考没考好,他生气了?”“我倒觉得挺好的,
省得听那些大道理,耳朵都起茧子了。自习多好,能多刷两道题。”“不对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