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沙凉书阁 > 军事历史 > 我本淮西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皇明祖训

我本淮西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皇明祖训

荀徒 著

军事历史连载

渠横蔡二是《我本淮西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皇明祖训》中的主要人在这个故事中“荀徒”充分发挥想将每一个人物描绘的都很成而且故事精彩有创以下是内容概括:崇州十六十二山平阳春满“三爷!您来了!多日不我们家小桃儿很想您”渠横将一锭银子塞到了老鸨子的怀他顺手还摸了一把老鸨子的“爷知爷今晚不就来了”“三您里面请!我这就给您去叫小桃”“不我今晚在这里要请一位朋你替我准备一”“明明规矩我懂!”渠横拍了一下老鸨子的屁“通知后好酒好菜都给我准备姑娘也给我留”“得保证不会给...

主角:渠横,蔡二   更新:2025-02-27 00:40:42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崇州十六年,十二月。

山西,平阳府。

春满楼。

“三爷!

您来了!

多日不见,我们家小桃儿很想您啊。”

渠横将一锭银子塞到了老鸨子的怀中,他顺手还摸了一把老鸨子的胸。

“爷知道,爷今晚不就来了吗。”

“三爷,您里面请!

我这就给您去叫小桃儿。”

“不急,我今晚在这里要请一位朋友,你替我准备一下。”

“明白,明白,规矩我懂!”

渠横拍了一下老鸨子的屁股,“通知后厨,好酒好菜都给我准备好,姑娘也给我留好。”

“得嘞,保证不会给您误事!”

一个月前,渠横穿越到明末,成为平阳府的师爷。

如今己经快崇祯十七年了,再过一个多月山西就会被李自成攻陷,三个月后,崇祯也就在煤山上天子守国门了。

局势如此之坏,只经过短暂的思考,渠横就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降顺,跟着李自成混。

顺军现在的基本盘还尚在,这个时候也只有顺军有和满清争夺天下的资本。

至于崇祯,至于南明,渠横只能表示呵呵。

要想加入顺军,那就得有投名状。

而在明末,最不缺的就是投名状了。

在明朝,像渠横这种胥吏在官场上是被人所看不起的。

明朝自建国以来,明廷先是规定胥吏不准做御史,后来又不准他们考进士。

结果就是只有无出路的秀才才来当胥吏。

胥吏在官场上的地位虽低,但他们在地方上的影响力却很大。

铨选、处分、财赋、典礼、人命、狱讼、工程等等,全由胥吏说了算。

明朝的地方行政官,大多是管官的,不是管事的,具体的事务全交给胥吏来办。

但官场又看不起这些人,一朝做胥吏,便永世不得翻身,绝无当大官的可能。

有道是举人无大官,进士无小官。

这些人也自认流品卑污,因此不知自好,家国天下,他们只认家。

因此,到了明末,明朝养士两百多年,也只能出一些像史可法、钱谦益这类的废物。

这些人从来没有地方执政经验,面对大厦将倾,他们没有任何有用的主见。

不得不说,在政治制度和科举制度上,明朝确实存在问题。

渠横作为一个胥吏,从他穿越来到这里的第一天,他就开始为自己做打算了。

眼看顺军就要打来了,时间短,任务重,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渠横首接化身为明末的公明哥哥。

狱讼这些事都归渠横管,现在顺军又大兵压境,官场上都人心惶惶的,渠横在其中是很容易做文章的。

比如一件事,渠横可以上报说是事出有因,但查无实据;他也可以说是查无实据,但事出有因。

渠横照前面报就轻,照后面报就重。

之前渠横本尊办事全凭银子说话,你只要舍得加钱,什么都好说。

只要钱到位了,在渠横这里黑的也能变成白的。

要不然渠横之前逛窑子的银子哪儿来的。

当然了,现养死士肯定是来不及了,但改变一下自己在民间的风评还是可以的。

明末人吃人的现象是很多的,对于百姓而言,只要你能给他们一口饭吃,他们就能对你感恩戴德。

即便你之前是压榨他们的那个人。

不然在佛教中,好人成就正果要九九八十一难;而坏人成就正果,只需要放下屠刀就行。

而幸运的是,渠横现在手中就有粮食。

他私自扣下了即将发往大同边关的军粮。

明朝的军粮利益链由来己久,当边关卫所粮食不足的时候,朝廷就会开中纳粮。

具体操作是朝廷允许商人纳粮,通过粮食换取盐引,商人再拿上盐引去做贩盐生意,从中获取利润。

晋商就是这么起家的。

但是吧,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边关将领和户部官员早就有了内外勾结的办法。

边关将领常常谎报军情,贿赂户部官员多开纳粮。

而允许纳粮的,都是‘资历’和‘业务能力’得到官方认可的商人。

而负责监督和收粮的官员,也都是加了钱的手足兄弟、挚爱亲朋。

七斗米当成一石收那也只是常规操作。

别问,问就是气候太差,粮食发霉,朝廷你赶紧拨款让我再买一些。

士兵饿肚子怎办?

你胃口这么好来当什么兵!

忍着!

渠横是祁县渠家的子弟,渠家就是有纳粮资格的晋商,所以边塞的这些操作他都门清。

崇祯不是傻子,但面对官场的上下相蒙,他没有办法。

前不久大同总兵姜瓖又嚷嚷着粮食不够了,让朝廷开中纳粮。

崇祯为了稳住姜瓖,只能下令户部来办此事。

渠横作为平阳府的师爷,又是渠家出身,渠家在平阳开了不少的当铺和商号,给大同纳粮这件事便由渠横来办。

要是放在以前,这又是渠横发财的机会。

渠横活了这么多年,他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发死人财、发国难财是来钱最快的!

不过如今渠横要当公明哥哥,这批粮食他就给扣下了。

这段时间渠横也在不断的联系盟友,尤其是驻防平阳的明军。

正所谓民心所向不如军心所向,手中有兵,万事不慌。

“三爷,三爷!”

老鸨子轻轻敲门。

渠横打开房门,老鸨子身后还跟着一个穿黑色斗篷的人。

渠横将一锭银子递给了老鸨子。

“今晚的事……”“三爷放心,今晚我什么都不知道。”

“你去忙吧,有事我再叫你。”

“好嘞!”

老鸨子扭着屁股走了,穿黑色斗篷的人迅速闪了进来。

“陈总兵,放松,逛窑子哪有这副打扮的人,想不引人注目都难啊。”

渠横开口说道。

“毕竟是干诛九族的事,还是小心点比较好。”

陈尚智,驻防平阳的副总兵。

渠横是胥吏,陈尚智是武夫,他们在官场上都属于是被人看不起的那种。

“陈总兵,前方战事如何了,那批粮食我快压不住了。”

渠横问道。

“蔡茂德带兵回防太原了,他只给我留下一千人马。”

“这些人可靠吗?”

“我本部兵马有三百,其余的都是大头兵。”

“顺军的动向呢?”

“顺军的先锋己经到达禹门口了,黄河失守只在旦夕之间。”

陈尚智说道。

渠横沉思片刻后,他说道:“如此,我们也是时候起事了。”

“我带了五十个兄弟来,按照约定我把他们安置到了渠家商号。”

“好,三天后,我在平阳起事。

你回军营后立马联系顺军,商议投降事宜。”

“嗯,此地不宜久留,我连夜赶回军营。”

“不急,姑娘我都给你安排好了。

军营生活枯燥,在这里快活一晚也来得及。”

“事成之后,再玩不迟,我就先告辞了!”

“还是您境界高啊,好吧,你路上一定小心。”

渠横没有陈尚智那么紧张,人来都来了,焉有不开一炮的道理。

再说了,两三分钟时间也耽误不了什么正事。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