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沙凉书阁 > 其它小说 > 她的海,她的山

她的海,她的山

爱吃牛油果的喵 著

其它小说连载

“爱吃牛油果的喵”的倾心著佚名佚名是小说中的主内容概括:《她的她的山》是一本婚姻家庭,家庭小主角分别是一由网络作家“爱吃牛油果的喵”所故事情节引人入本站纯净无广欢迎阅读!本书共计176801章更新日期为2025-11-10 01:43:56。该作品目前在本完小说详情介绍:她的她的山

主角:佚名   更新:2025-11-10 08:12:1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1我的童年,是被一道道山梁切割成碎片的模糊光影。多年以后,当我试图回想,

最先浮现的,总是一扇窗。那是一扇北方农村常见的木格窗,被岁月熏成了深褐色,

上面糊着的报纸泛黄、卷边,印着些我不认识的字和模糊的图画。窗外,

是层层叠叠、涌向天边的山。那些山,在晴天是沉郁的青黑,在雨天便化作了朦胧的灰白,

它们像一堵无比巨大的、沉默的墙,把我们的世界圈禁在这一方小小的院落里。

母亲就总是坐在那扇窗前的一张矮木凳上。

她总是穿着那件洗得发白的、看不出最初颜色的格子罩衣,背影单薄,肩膀微微向前塌着,

仿佛承载着某种我看不见的沉重东西。她可以那样一动不动地坐上一个下午,

像一尊被山风吹干了水分的泥塑。她的目光,空茫地投向窗外,投向那些连绵的山脊。

那不是村里女人们看庄稼、看天气的眼神,而是一种……一种近乎执拗的穿透。

小小的我蜷在炕上,常常会觉得,母亲的目光或许生了翅膀,

正奋力地想要越过那一道道山梁,飞到某个我无法知晓的远方去。“你娘又在‘望山’了。

”那个我得叫她奶奶,皮肤黝黑、脸上沟壑纵横的老太太,

总会用带着浓重乡音的土话这样嘟囔,语气里是毫不掩饰的鄙夷和一丝厌烦,“买来的婆娘,

心就是野!跟咱不是一条心。”“买来的”是什么意思,那时的我懵懵懂懂。

但我能敏锐地察觉到,这三个字像一道无形的烙印,刻在母亲身上,也间接烙在了我的身上。

它让我们和这个村子,和村里所有的人,都隔着一层看不见的、冰冷的膜。村里的其他女人,

她们会聚在村口的大槐树下,嗓门洪亮地聊着家长里短,放肆地笑着,

或者粗声大气地吆喝自家满山乱跑的孩子。她们的身上,

带着泥土、灶火和汗液混合的、生机勃勃又粗糙的气息。可我的母亲不是。

她安静得像一口古井,投石下去,也听不见回响。她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是低着头,

步履匆匆,像是生怕踩死了地上的蚂蚁。她和这个家,和这个村子,格格不入。这个家,

除了母亲和我,还有奶奶,以及那个我该叫他“爹”的男人。“爹”在我的记忆里,

是一个更加模糊而压抑的影子。他高大,粗壮,

身上总带着一股劣质旱烟和田间泥土混合的、呛人的味道。他话很少,

回家多半是沉默地吃饭,然后倒头就睡,鼾声如雷。他和母亲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

偶尔,他会用一种让我害怕的眼神盯着母亲的背影,那眼神浑浊复杂,

有占有一座物品般的满足,也有面对一件无法驯服之物时的焦躁和恼怒。我记得有一个晚上,

他喝了酒回来,浑身酒气,跌跌撞撞地走进屋。他走到窗前,想去拉母亲的手臂。

母亲没有回头,甚至没有动,只是在他粗糙的手指即将触碰到她的一刹那,微微侧过了脸。

屋子里很暗,只有灶膛里未熄的火光跳跃着,映照出母亲半张脸的轮廓。她没有尖叫,

没有哭泣,甚至没有一丝明显的抗拒。她只是用那双过于黑、过于深的眼睛,静静地看着他。

那眼神里没有任何情绪,空得像冬天的山谷,冷得像结了冰的井水。

就是一种彻底的、万籁俱寂的空和冷。男人伸出的手,就那样僵在了半空中。

他被这种寂静的冰冷慑住了,脸上的横肉抽动了几下,最终化为一声含糊的咒骂。

他悻悻地收回手,重重地倒在炕上,不一会儿,鼾声便响了起来。而母亲,

依旧维持着原来的姿势,像什么都没有发生过,只是重新将头转向那扇窗,

望向窗外沉沉的、无边的黑夜。那一夜,窗外的虫鸣似乎都格外清晰,而我蜷在炕角,

连呼吸都放轻了,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恐惧和一种为母亲感到的、尖锐的悲伤。

这些碎片:沉默望山的母亲、奶奶鄙夷的“买来的”、“爹”压抑的眼神和那晚冰冷的对峙。

它们像一块块阴冷的巨石,堆叠在我童年的天空下,投下巨大的、无法驱散的阴影。

我就在这片阴影里,像一株见不到多少阳光的藤蔓,悄悄地、艰难地生长着。

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我只知道,我和母亲,是被这座大山,被这个村庄,

也被某种无形的命运,共同囚禁在这里的。而我是她唯一的陪伴,

还是她无法挣脱的另一道枷锁?那时的我,还无法想明白这样复杂的问题。

我只是本能地靠近那扇窗,靠近那个沉默的背影,那是我整个世界裡,

唯一熟悉且心安的所在。2煤油灯的光晕很小,只在炕桌上圈出一团温暖的橙黄,

灯芯偶尔"噼啪"一声,炸开一朵小小的灯花。这团光,是黑夜里的孤岛,

是我童年最安宁的所在。母亲会把我揽在怀里,她的怀抱不算柔软,带着清瘦的骨骼感,

却有一种奇异的、让我安心的力量。她拿出一本边角卷烂、纸张泛黄的《新华字典》,

用她纤细却指节粗糙的手指,指着一个一个墨黑的字。"月。"她的声音很轻,

像夜风拂过窗纸。"月!"我仰头跟着念,能看见她下巴柔和的线条。"亮。""亮!

"她教我写自己的名字"林晓月",她握着我的小手,一笔一划在废旧的作业本背面描摹。

她说:"晓,是天快亮的时候,黑暗最深,但光马上就要来了。月,是夜里唯一的光,

清冷冷的,但能照亮人回家的路。"她的声音像从很远的地方飘来,"晓月,

就是黑暗即将过去,光明将要到来时,天空中最坚韧、最有希望的那抹光亮。

"那些诗意的话,我那时半懂不懂,只觉得自己的名字从她嘴里念出来,

像山涧里流淌的泉水,清冽又好听。只有在教我识字的这一刻,

她眼睛里那潭沉寂的死水才会泛起温柔的涟漪,有一种近乎贪婪的专注。后来我才明白,

她不仅仅是在教我,她是在通过这种方式,艰难地维系着与另一个世界的联系,

复习那个几乎要被这片大山和日常琐碎彻底吞噬掉的、属于"林晚星"的文明印记。然而,

这孤岛般的宁静,并非坚不可摧。有一天,我和村里几个年纪相仿的孩子在打谷场边玩泥巴。

不知怎的,其中一个叫石头的男孩,

那个总是流着鼻涕、像头小牛犊一样结实的村支书的孙子,

突然指着我说:"你是买来的女人生的野种!你娘是石头叔家买来的!

""买来的"这三个字,从奶奶嘴里听到是一种压抑的沉重,从玩伴嘴里喊出来,

则变成了一把尖锐的、带着羞辱意味的刀子。其他孩子跟着起哄,

嘴里嚷嚷着"买来的""野种"。我像被雷击中了一样,愣在原地,脸上火辣辣的,

一种混合着羞耻、愤怒和巨大委屈的情绪瞬间淹没了我。我尖叫着扑上去,

用指甲去抓石头的脸,像一只被激怒的小兽。但我太瘦小了,石头轻易地就把我推倒在地,

泥巴糊了我一身一脸。我哭着跑回家,身上的疼远不及心里的难受。母亲正在灶台边舀水,

看见我浑身泥污、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手里的水瓢"哐当"一声掉在了地上。"月亮,

怎么了?"她快步走过来,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我抽噎着,

那些伤人的话:"……他们说……说你是买来的……说我是野种……"母亲的身体猛地一僵。

那一瞬间,我看到她脸上血色尽褪,嘴唇抿成一条苍白的直线。

那双平日里总是空茫或温柔的眼睛里,骤然掀起了惊涛骇浪,

是一种被触及最痛处、近乎疯狂的愤怒和痛苦。她没有安慰我,甚至没有多问一句。

她一把拉起我的手,她的手心冰凉,却异常用力,攥得我生疼。她几乎是拖着我,

脚步又快又急,冲向了村支书家的院子。那是母亲第一次,也是在我童年记忆里唯一一次,

如此激烈地、公开地展示她的存在。她站在支书家的院门口,平日里低垂的头昂了起来,

背脊挺得笔直,像一株骤然绷紧的青竹。她没有嘶吼,声音却清亮、冰冷,像碎冰碴子,

一字一句地砸在闻声出来的支书和周围看热闹的人脸上:"谁再敢说我林晚星的女儿是野种,

我就跟他拼命!"她的目光扫过石头,扫过那些起哄的孩子,

最后定格在闻讯赶来、脸色难看的"爹"和奶奶身上。那眼神,是我从未见过的狠厉与决绝,

带着一种不惜焚毁一切的疯狂。院子里瞬间鸦雀无声,连最泼辣的妇人都被震慑住了,

一时无人敢接话。那一刻,站在她身后的我,看着母亲单薄却仿佛蕴藏着无限力量的背影,

心中的委屈和恐惧奇异地平复了。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觉到,我是被守护着的。

尽管这守护来自于一个自身也深陷泥潭的人,却带着一种悲壮的、令人心颤的力量。

母亲没有再说什么,她拉着我的手,转身,在一片寂静中,一步步走回家。她的手依然冰凉,

但我的心里,却仿佛被那团煤油灯的光晕填满了。只是,回到那间低矮的土坯房,

关上吱呀作响的木门后,母亲挺直的背脊仿佛瞬间被抽走了所有力气。她松开我的手,

慢慢地走回那扇窗前,重新变成了那尊沉默的、望向远山的雕塑。

仿佛刚才那个爆发出骇人力量的她,只是我的一个幻觉。但我知道不是。

那力量就藏在她的沉默里,藏在她教我认的字里,藏在她望向群山之外的目光里。而我,

是这沉默里,唯一能窥见一丝微光的人。3夏日的午后,闷热得像一口巨大的蒸笼。

土坯墙也挡不住那股子黏腻的热气,知了在院外的老槐树上声嘶力竭地叫着,更添烦躁。

"爹"下地去了,奶奶也去了邻家串门,院子里只剩下我和母亲。她坐在炕沿边,

就着窗口的光线,缝补一件我的旧衣服。针线在她手指间穿梭,

动作熟练却带着一种漫不经心的迟缓。我闲得发慌,在炕上翻滚。炕席是用高粱秆编的,

年头久了,边缘有些破损翘起。我百无聊赖地用手指抠着那些毛糙的边角,忽然,

指尖触到了一点异样。那不是自然磨损的毛糙,更像是一种……刻意划刻的痕迹。

好奇心驱使我小心翼翼地掀开那一小块炕席。光线昏暗,我凑近了仔细看。就在炕席底下,

那被磨得光滑的土炕面上,我看到了它。那是一幅画,或者说,是一幅地图。

是用什么尖锐的东西,可能是指甲,也可能是偷偷藏起来的铁丝,一点点刻划出来的。

线条歪歪扭扭,极其简陋,却异常清晰。那上面有一条弯曲的线,像是一条河,或者一条路。

路的尽头,画着一个不规则的圆圈,旁边刻着几个小小的、却让我心脏骤停的字。

那不是我们村里人常写的字,那字的笔画,带着母亲教我识字时的那种工整和秀气。家

那个"家"字的周围,还被反复地、深深地描摹了无数遍,形成了一个小小的凹坑。

而在我们所在的这个位置,母亲刻了一个小小的"x",旁边没有任何标注。

那个"x"和远处的"家"之间,隔着那条弯曲的线,隔着大片空白的、未被刻画的炕面,

仿佛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天堑。我呆呆地看着那幅简陋到极致的地图,呼吸都屏住了。

一股冰冷的战栗,从尾椎骨一路爬上了我的头顶。原来,她日复一日望着的,不是山。

是山那边的,这个被刻在炕席下的"家"。所有的碎片在这一刻,

仿佛被一条无形的线串了起来。她的沉默,她的疏离,她教我识字时眼中闪烁的光,

她听到"买来的"三个字时的激烈反应……一切都有了答案。她不是属于这里的。

她是从那个被刻画的"家"里,被硬生生掠夺到这个地方,

被安上了"妻子"和"母亲"的身份。而我,是她在这片囚禁之地,被迫孕育的生命。

一种巨大的、混杂着恐惧、悲伤和某种莫名愧疚的情绪,像潮水一样将我淹没。

我慌忙地将炕席按原样铺好,用力抹平,仿佛这样就能抹去我刚刚发现的、惊心动魄的秘密。

母亲似乎察觉到了我的异样,抬起头,轻声问:"月亮,怎么了?脸这么白。

""没……没什么,"我低下头,不敢看她的眼睛,声音有些发颤,"就是有点热。

"母亲没有怀疑,放下手中的针线,走过来用手背贴了贴我的额头。"是有点汗。

"她拿起一把破旧的蒲扇,轻轻地为我扇着风。

扇出的风带着她身上淡淡的、皂角的干净气息。我靠在她的身边,感受着她动作的轻柔,

眼睛却死死地盯着那块恢复了原状的炕席。那个刻在黑暗里的"家",像一团灼热的火炭,

烙在了我的心里。它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认识到,我和母亲,虽然相依为命,

却站在一道巨大的、黑暗的鸿沟的两侧。她是被困在此地的囚鸟,向往着远方的天空。而我,

既是她羽毛下唯一的温暖,或许……也是系住她脚踝的那根看不见的、沉重的线。

4自从发现了炕席下的秘密,我再看母亲望向窗外的眼神,便读懂了那空茫之下的东西。

那不是发呆,是眺望。每一次凝望,都是一次无声的奔赴,奔赴那个刻在黑暗里的“家”。

家里的气氛像一根越绷越紧的弦。奶奶似乎察觉了母亲某种隐忍下的不同寻常,

指桑骂槐的次数多了起来。“不安分”“心野”成了她挂在嘴边的词。

“爹”也变得愈发沉默,他看母亲的眼神里,那抹焦躁和疑虑越来越重,像阴云堆积的天空,

预示着风暴。那是一个秋末的傍晚,天色阴沉,冷风卷着枯叶打着旋儿。晚饭时,

奶奶又因为一点小事喋喋不休地数落,好像是母亲炒菜咸了。母亲一如既往地沉默,端着碗,

小口小口地吃着,仿佛那些话只是耳旁风。但“爹”突然爆发了。他猛地将筷子拍在桌上,

碗碟震得跳了一下。他瞪着母亲,声音粗嘎:“整天拉着个脸给谁看?

家里是缺你吃了还是短你穿了?养不熟的白眼狼!”母亲拿着筷子的手停顿了一下,

依旧没有抬头,也没有回应。这种彻底的、将他视为无物的沉默,彻底激怒了男人。

他嚯地站起身,一把夺过母亲的碗,狠狠地掼在地上,陶碗瞬间四分五裂,

饭菜溅得到处都是。“我让你吃!吃个屁!”我吓得浑身一抖,缩在角落,心脏狂跳。

母亲终于抬起了头。她没有看暴怒的男人,也没有看地上的狼藉,她的目光,

越过男人的肩膀,再次投向了那扇窗外。天色几乎完全暗了下来,群山只剩下黝黑的剪影。

她的眼神里,没有恐惧,没有愤怒,只有一种深不见底的、令人心寒的疲惫和……决绝。

那天晚上,我睡得极不安稳。夜里被尿憋醒,迷迷糊糊爬起来,却发现炕的那头,

母亲的位置是空的。一股冰冷的寒意瞬间沿着脊椎窜了上来。我蹑手蹑脚地爬下炕,

赤脚踩在冰凉的土地上。院子里一片死寂,只有风声呜咽。堂屋的门虚掩着,留下一条缝隙。

我透过门缝往外看。月光很淡,勾勒出院子里模糊的轮廓。我看见了一个单薄的身影,

正贴着墙根,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地挪向院门。是母亲!她手里似乎还拿着一个小包袱。

我的心跳得像要冲出嗓子眼。她要走了!她要去找那个“家”了!那一刻,

巨大的恐惧攫住了我。她要丢下我了!这个认知让我几乎要尖叫出声。我想冲出去拉住她,

问她为什么不带我一起走?可我的脚像被钉在了地上,动弹不得。

一种更深沉的、来自潜意识的理解按住了我,我不能出声。出声会毁了她唯一的希望。

我就那样眼睁睁地看着,看着她颤抖的手轻轻抽开那根并不牢固的门闩,

看着她像一缕幽魂般闪出了院门,消失在浓稠的夜色里。我站在原地,不知过了多久,

直到冰冷的寒意从脚底蔓延至全身。我默默地爬回炕上,钻进冰冷的被窝,

把自己蜷缩成一团。被窝里还残留着母亲身上那一点点皂角的味道,

此刻闻起来却充满了离别的悲伤。那一夜,我睁着眼睛,听着风声里夹杂着的、遥远的狗吠,

心里是一片荒芜的旷野。我知道,有什么东西,从母亲离开的那一刻起,就永远地改变了。

后面的记忆混乱而嘈杂。是天快亮时,“爹”发现母亲不见了的怒吼,

是奶奶拍着大腿哭天抢地的咒骂,是整个村子被惊动后的嘈杂脚步声和手电筒乱晃的光柱。

人们像嗅到气味的猎狗,被组织起来,朝着各个方向追去。我没有哭,也没有说话。

他们问我知不知道母亲去哪了,我只是茫然地摇头。我把那个炕席下的秘密,

把昨夜目睹的一切,都死死地锁在了心里,仿佛那是一个一旦说出就会天崩地裂的咒语。

母亲是在当天下午被找到的。她没有走出大山,她在山林里迷了路,又冷又饿,

被搜寻的人在一個山坳里发现。他们把她带回来的时候,她的头发散乱,

衣服被荆棘划破了好几处,脸上、手上都是细小的血痕。她没有挣扎,甚至没有任何表情,

比平时更加沉默,像一具被抽走了灵魂的躯壳。“爹”和奶奶没有当着村里人的面打她。

关上门后,里屋传来了压抑的、沉闷的声响,像拳头落在身体上的声音,

还有男人粗重的喘息和低吼。我死死捂住耳朵,缩在灶膛边,

那里还有母亲早上生火时留下的余温。眼泪无声地流了下来,不是因为害怕,

而是因为一种巨大的、无能为力的悲伤。我知道,

那扇通往她“家”的、她用指甲刻出来的门,被彻底地、粗暴地关上了。从那天起,

母亲被看得更紧了。奶奶几乎不再出门,像看守犯人一样守着她。而母亲,

她不再望向窗外了。她常常低着头,看着自己的手,或者看着虚空中的某一点,

眼神里最后那点微光也熄灭了,只剩下一片沉寂的、没有波澜的死灰。

那条她试图渡过的、通往自由的河流,在她心里,仿佛已经干涸了。5那次失败的逃亡,

像一道沉重的闸门,落了下来,将母亲生命中最后一点鲜活的气息也彻底隔绝。她不再望山,

也不再在夜晚教我识字。那本破旧的《新华字典》被她默默地收了起来,

不知藏到了哪个角落。她变得比以前更加顺从,也更加空洞。奶奶让她做饭她就做饭,

让她喂猪她就喂猪,像一个被设定好程序的、沉默的木偶。家里似乎恢复了某种“平静”,

但那是一种假象,是暴风雨后死寂的废墟,空气中弥漫着看不见的尘埃和硝烟味。

我和母亲之间,也仿佛隔了一层无形的、冰冷的玻璃。我不敢提起那个夜晚,

不敢看她手腕上那道新增的、淡淡的淤青。我甚至不敢像以前那样自然地靠近她。

每一次靠近,都会让我想起她消失在夜色里的背影,想起那沉闷的击打声。一种复杂的情绪,

有被她“抛弃”的委屈,有目睹她受辱的痛苦,还有一种自己无能为力的羞耻,

就会在我心里翻腾。直到那天晚上。初冬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土炕烧得温热。

奶奶和“爹”已经睡下。母亲在灶台边用热水洗漱。她挽起了袖子,露出了小臂。

煤油灯的光线昏暗,但我还是清晰地看到了。在她左手小臂的内侧,有一道疤痕。

那不是新的伤,颜色已经变浅,呈现出一种淡粉色,但依旧能看出它最初的狰狞,长长的,

像一条扭曲的蜈蚣,匍匐在她白皙的皮肤上。那绝不是干活时不小心划伤的。

它的形状和位置,都透着一股令人心惊的决绝。我的目光像是被烫到了一样,猛地缩了回来,

心口怦怦直跳。母亲察觉到了我的注视。她洗手的动作停顿了一下,

却没有立刻拉下袖子遮掩。她转过身,用那双沉寂如古井的眼睛看着我。

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温柔,也没有了逃亡那晚的决绝,只剩下一种近乎麻木的平静。

她朝我走了过来,在我面前慢慢蹲下。冰冷的、带着水汽的手指,

轻轻拂开我额前有些汗湿的头发。然后,我听见了她的声音,像从一口深井里艰难捞上来的,

带着久未开口的沙哑:“月亮。”我抬起头,撞进她深不见底的眸子里。“别怕。”她说,

声音很轻,却像羽毛一样落在我心上,“记住妈妈的话。”她顿了顿,目光似乎穿透了我,

看向了某个极其遥远的地方。“外面的海,是蓝色的,望不到边。”海?

那是我在字典上看到过的字,旁边配着简单的图画,是汹涌的、无边的波浪。

那是我贫瘠的想象力无法勾勒的景象。蓝色?天空是蓝色的,但海怎么会是蓝色的?

还望不到边?这句话,没头没尾,与她手臂上那道疤痕一样,带着一种破碎而诡异的美。

但它像一颗种子,瞬间在我荒芜的心里扎下了根。蓝色,望不到边的海。这六个字,

构成了一幅与眼前灰暗群山截然不同的图景。它比那个刻在炕席下的“家”更具体,

更充满了某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她没有解释,也没有再说第二句。她拉下袖子,

遮住了那道疤痕,然后吹熄了煤油灯。黑暗中,我紧紧攥着被角,

耳边反复回响着那句话“蓝色的,望不到边的海”。它像黑暗里突然亮起的一颗微弱的星,

虽然遥远,却真实地存在着。我忽然明白了,那道疤痕,或许就是在她最绝望的时候,

为了触摸那个“蓝色”的、望不到边的世界,所留下的惨烈印记。她没有成功到达,

但她见过,或者至少,她坚信着那个世界的存在。而她把这份坚信,像传递火种一样,

在这个寒冷的冬夜,悄悄地、郑重地,埋进了我的心里。那道疤痕和那句话,

成了她留给我最沉重、也最珍贵的烙印。它告诉我,囚笼之外,真的有不一样的天地。

6那道关于海的印记,像一粒被深埋的顽强的种子,在我心中悄然生长。

母亲的沉默不再是完全的绝望,而成了一种内敛的坚守。她不再试图眺望,也不再刻划地图,

她只是活着,用一种近乎植物般的韧性,在这片贫瘠的土壤里存活。而我,

成了她沉默的共谋者,守护着那个关于蓝色海洋的秘密。日子在春去秋来中缓慢流淌,

像山涧浑浊的溪水。我长高了一些,依旧瘦小,但眼神里多了些东西,

那是从母亲沉寂的火山下偷来的星火,是知识赋予我的、与周遭格格不入的审视。

“爹”似乎随着年龄增长,脾气里的暴戾被一种更深的、麻木的疲惫取代了些,

又或许是他觉得母亲已经被彻底驯服,那根紧绷的弦略微松弛。奶奶的腰更弯了,

骂人的话也少了,更多时候是坐在门槛上,眯着眼看日头,嘴里念叨着听不清的往事。

山村的节奏缓慢而陈旧,仿佛会一直这样延续到地老天荒。直到那个下午。

那是一个普通的、有些闷热的夏日午后。知了依旧在声嘶力竭地叫着。

几辆陌生的、带着滚滚尘土的吉普车,像突然闯入平静水面的巨石,

打破了村子延续了不知多少年的昏睡。它们没有停在村支书家门口,

而是直接开到了我们这条僻静的巷子口。车门打开,下来几个人。

有穿着挺括制服、表情严肃的警察,

有穿着普通夹克、但气质与村民截然不同的干部模样的人,还有……两个我从未见过的人。

一个头发花白、衣着整洁得体、面容憔悴却难掩焦急的老妇人,

她被一个身材高大、戴着眼镜、神色凝重的中年男人搀扶着。他们的出现,像一块磁石,

瞬间吸引了全村人的目光。村民们从各自的家门口、树荫下探出头来,交头接耳,指指点点,

脸上混杂着好奇、警惕和一丝不安。我的心毫无缘由地开始狂跳,

一种近乎本能的预感攫住了我。我下意识地回头看向屋内的母亲。

母亲正坐在灶膛前准备生火,她背对着门口,似乎并未察觉外面的骚动。但当我看向她时,

我发现她的背影僵住了,拿着柴火的手停在半空,微微颤抖。脚步声和嘈杂的人声越来越近,

最终停在了我们家那扇低矮的院门外。奶奶慌里慌张地从屋里跑出来,

脸上带着惊疑和讨好:“公安同志……你们……你们这是……”为首的警察没有理会她,

他的目光锐利地扫过破败的院落,最终,越过奶奶,

落在了闻声缓缓从灶房走出来的母亲身上。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母亲站在灶房门口,

逆着光,我看不清她脸上的表情。她只是站在那里,像一株骤然遇到强风的芦苇,单薄,

却顽强地立着。门口那个被搀扶的老妇人,目光死死地锁在母亲身上。

她的嘴唇剧烈地颤抖着,像是想呼喊,却发不出任何声音。她挣脱了搀扶她的男人的手,

踉跄着向前走了几步,浑浊的眼泪瞬间涌出,划过她布满皱纹的脸颊。她看着母亲,

用了极大的力气,

才从喉咙里挤出两个破碎的、带着泣音的字:“晚星……我的……晚星啊……”林晚星。

这是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听到母亲的全名。不是“买来的婆娘”,不是“月亮她娘”,

而是林晚星。像一颗被尘埃掩盖了太久的星星,终于被人小心翼翼地擦拭,

露出了它原本的光芒。母亲的身体剧烈地晃了一下,她猛地伸手扶住了门框,才勉强站稳。

她抬起头,望向那个泪流满面的老妇人。十几年的光阴,几千个日夜的煎熬与等待,

都凝聚在这一眼之中。她没有哭,也没有喊。她只是看着,贪婪地、难以置信地看着。

那双沉寂了太久的眼睛,像骤然被投入火把的深潭,翻滚着巨大而混乱的情绪,

震惊、茫然、确认、巨大的悲伤,以及一种……不敢置信的、微弱的光。

那个戴眼镜的中年男人也红了眼眶,他走上前,

声音哽咽:“姐……我们……我们终于找到你了……”世界在我周围喧嚣着,

警察严肃地与闻讯赶来的村支书和“爹”交涉,奶奶惊慌失措的辩解和哭嚎,

村民们的议论纷纷……但所有这些声音都仿佛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变得模糊而遥远。

我的世界里,只剩下站在灶房门口的母亲,

和站在院门外、与她遥遥相望的、她的母亲和弟弟。光,

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充满了希望和悲伤的天光,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