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沙凉书阁 > 都市小说 > 最年少的985研究生

最年少的985研究生

优米佳 著

都市小说连载

《最年少的985研究生》男女主角G企赵是小说写手优米佳所精彩内容:第一城的“天之骄子”1996年的夏湖城的蝉鸣格外聒我捏着那张印着“XX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站在老旧的筒子楼第一次觉得阳光是甜父亲拍着我的肩烟袋锅敲得石阶“当当”响:“咱周总算出了个‘文化人’。”那时的还不知道这张985文凭会成为我半生的荣也会成为困住我的枷2003我研究生毕同学们削尖了脑袋往北上广的外企我却回了湖彼时的湖正被...

主角:G企,赵鹏   更新:2025-08-26 22:39:31

继续看书
分享到:

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

第一章 湖城的“天之骄子”1996年的夏天,湖城的蝉鸣格外聒噪。

我捏着那张印着“XX大学工商管理学院”的录取通知书,站在老旧的筒子楼前,

第一次觉得阳光是甜的。父亲拍着我的肩膀,烟袋锅敲得石阶“当当”响:“咱周家,

总算出了个‘文化人’。”那时的我,还不知道这张985文凭会成为我半生的荣耀,

也会成为困住我的枷锁。2003年,我研究生毕业。同学们削尖了脑袋往北上广的外企挤,

我却回了湖城。彼时的湖城,正被房地产的热浪裹挟——到处是起重机的轰鸣声,

开发商的广告牌在路边排成长龙,连出租车司机都能聊两句“容积率”“绿化率”。

我揣着简历,敲开了“宏图地产”的大门。面试我的是董事长张启明,

一个顶着啤酒肚的中年人。他看着我的简历,指节敲着桌面:“985研究生,

放着大城市不待,来我这小公司?”“张总,湖城的地产市场才刚开始,我想在这里扎根。

”我挺直腰板,把准备了三天的“湖城地产发展分析”递过去。他翻了两页,

突然笑了:“小子,有点东西。明天来上班,策划部,月薪3000。

”我成了宏图地产最年轻的职员,也是唯一的985研究生。办公室在老写字楼的三楼,

夏天没有空调,电扇呼啦呼啦转,吹得文件满天飞。老员工们喊我“小周”,

午休时聚在楼道里抽烟,聊的是“哪个楼盘好卖”“老板又换了辆新车”。我听不懂,

只能闷头做事。第一次独立做方案,是为一个叫“湖畔家园”的项目。我熬了三个通宵,

把市场调研、户型设计、推广策略写了满满50页。汇报那天,

张启明看到凌晨五点修改的记录,突然拍了拍我的背:“年轻人,有我当年的狠劲。

”那十年,我像踩着风火轮往前冲。从策划专员到部门经理,再到分管营销的副总,

我用了整整十年。2013年,我35岁,成了宏图地产的高管,年薪50万,

在湖城最贵的“御景湾”买了180平的大平层,车库里停着辆黑色的奥迪A6。

同学聚会上,我成了“成功案例”。当年去了外企的同学,有的裁员,有的降薪,

看着我的眼神里带着羡慕。有人举杯:“明远,还是你有眼光,回湖城押对了宝。

”我笑着喝酒,心里却像被什么东西填满了——那是被认可的满足,是“人上人”的骄傲。

父亲在小区里遛弯,逢人就说“我儿子是地产公司老总”,

母亲的衣柜里多了好几件呢子大衣,都是我给买的。妻子苏晴是我大学师妹,在中学当老师,

她总劝我:“别太累了,钱够用就行。”我嘴上应着,

心里却觉得她不懂——我是985研究生,怎么能满足于“够用”?那时的我还不知道,

命运的齿轮已经悄悄转向。2013年底,G企“湖城建设集团”宣布收购宏图地产,

张启明成了集团副总,而我,被调去集团总部,任办公室主任。

第二章 G企里的“空降兵”去国企报到那天,我特意穿了身新西装。

湖城建设集团的办公楼在市中心的政务区,门口有保安站岗,

大厅里挂着“廉洁奉公”的匾额,空气里都透着“规矩”的味道。办公室在八楼,挺大,

摆着一套红木沙发,墙上挂着《迎客松》国画。前任主任老李把我拉到一边,

压低声音说:“小周,G企不比私企,少说话,多点头,别逞能。”我没当回事。

在宏图地产,我靠业绩说话,在G企,难道不一样?头三个月,我确实“逞能”了。

办公室的文件堆积如山,我推行“电子化办公”,

把十年的档案录入电脑;会议纪要写得像流水账,

我改成“问题清单+解决方案”模式;连茶水间的采购,我都嫌价格太高,

换成了性价比更高的牌子。同事们表面不说,背后却议论:“这研究生就是不一样,

一来就想改规矩。”“年轻人太急了,不知道G企的水有多深。”真正让我“碰壁”的,

是一次接待。S里来了领导调研,按惯例要安排在五星级酒店,我觉得太铺张,

换成了集团下属的培训中心。结果分管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脸色铁青:“周明远,

你知道你这事捅了多大篓子?LD觉得我们不重视!

”我据理力争:“可是规定说……”“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他打断我,“在G企,

懂‘规矩’比懂‘规定’重要!”那天晚上,老李请我喝酒。他抿了口二锅头:“小周,

你以为办公室主任是干啥的?不是让你搞改革,是让你‘润滑’——让领导舒心,

让同事顺心,别出岔子。”他告诉我,G企的“人脉”比“能力”重要,

陪领导下基层、跟部门搞联谊,这些“虚事”,其实是“实事”。我慢慢学会了“藏锋”。

开会时,领导没说话我绝不先开口;写材料时,把“我认为”改成“建议”;接待时,

按“惯例”安排,不多也不少。半年后,分管领导拍着我的肩膀:“明远不错,

越来越懂事了。”在G企的六年,日子像温水煮青蛙。工资不算高,

但福利好——逢年过节发米发油,孩子上学能找关系,生病住院有“绿色通道”。

我不再像在私企时那样焦虑,下班后能陪苏晴散步,周末带女儿去公园,

父母说我“稳重了”。身边渐渐围拢了一群人。有求我帮忙盖章的供应商,

有想进G企托关系的亲戚,有在酒桌上喊我“周主任”的下属。他们知道我是985研究生,

知道我在私企做过高管,觉得我“有本事”“有前途”。我嘴上谦虚,

心里却免不了得意——你看,不管在私企还是G企,我都行。2018年同学会,

我遇到了赵鹏。他是我本科同学,当年在班里不起眼,如今却穿着阿玛尼西装,

手腕上戴着劳力士,递过来的名片印着“某投资公司董事长”。“明远,

你在G企待着可惜了。”他敬我一杯酒,眼神里带着“过来人”的优越感,“你看你,

懂地产,有人脉,在这混日子,屈才了!”他说自己在做“大健康产业”,跟几家医院合作,

要在湖城建“高端康养社区”,还说“这是风口,三年就能上市”。“明远,你出来跟我干,

你当总经理,我当董事长,咱们老同学,一起发财!”我心里一动。在国企的六年,

安稳是安稳,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看着赵鹏描绘的“上市蓝图”,

听着他说“985研究生就该干番大事业”,我骨子里的那点骄傲又冒了出来——是啊,

我怎么能一辈子待在办公室里盖章、写材料?第三章 辞职前夜的“豪言”赵鹏找了我三次。

第一次在茶馆,他拿出厚厚的“商业计划书”,说康养社区的地块已经看好,

就在湖城东边的风景区,政府“大力支持”;第二次在会所,他请来几个“专家”,

大谈“老龄化趋势”“康养产业前景”,说得头头是道;第三次,他直接把我拉到那块地,

指着空旷的田野:“明远你看,再过三年,这里就是咱们的帝国!”我动心了。

苏晴却坚决反对:“明远,你都41了,不是20岁的毛头小子,折腾不起了!

”“41怎么了?任正非44岁才创业!”我被她的“保守”激怒了,“我在G企待够了,

每天重复同样的事,一眼能看到退休,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那你想要什么?

”苏晴红了眼,“是想要像赵鹏那样,天天吹牛说上市,还是想要我们现在安稳的日子?

”我们大吵了一架。她回了娘家,我在书房待了一夜,翻出当年的研究生毕业证,

看着照片上意气风发的自己,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我不能就这么“废”了。我找老李聊。

他听完,沉默了半天,叹了口气:“明远,我知道你心气高。可G企的好处,

是你摔了有人扶;创业的坏处,是你摔了没人拉。你自己想清楚。”我没听。

我觉得老李“老了”,不懂年轻人的“野心”。我去找张启明,他如今是集团副总,

听完我的想法,递了根烟:“明远,我跟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房地产我懂,康养我不懂,

但创业这东西,十个人里九个输。你要是真想干,先别辞职,用业余时间试试水。”“张总,

要干就干彻底!”我拍着胸脯,“我是985研究生,在地产行业摸爬滚打十几年,

还能怕了?”现在想来,那时的我,像个被吹胀的气球,一戳就破。所谓的“自信”,

不过是对自己能力的高估,对创业风险的无知,对“985光环”的迷信。2019年3月,

我向湖城建设集团递交了辞职信。办公室的同事们都很惊讶,有人劝我:“周主任,再想想,

G企多稳啊。”有人酸溜溜地说:“周主任要去当大老板了,以后可别忘了我们。

”分管领导把我叫到办公室,最后劝我:“明远,外面的世界很复杂,别太相信别人的话。

”我笑着说:“谢谢领导关心,我意已决。”辞职那天,苏晴来接我。她没说话,

只是帮我把办公室的东西搬到车上。路过御景湾的房子时,我指着那栋楼:“老婆你放心,

等我创业成功了,给你买套更大的。”她没看我,只是望着窗外,眼圈红红的。我当时以为,

这只是暂时的“不理解”。等我赚了大钱,她自然会明白。可我没想到,这一别,

竟是和安稳生活的永诀。第四章 创业初期的“泡沫”我们的公司叫“鹏远康养”,

赵鹏任董事长,我任总经理。注册那天,我们在湖城最高档的酒店办了“启动宴”,

来了不少人——有我在国企的下属,有宏图地产的老同事,还有赵鹏所谓的“投资人朋友”。

赵鹏在台上意气风发:“我们要打造湖城第一、全省领先的康养社区!总投资50亿,

一期占地300亩,配套医院、老年大学、康复中心……”台下掌声雷动,

有人举着酒杯喊:“赵董、周总,我们跟着你们干!”我喝了不少酒,晕乎乎的,

觉得梦想触手可及。赵鹏凑到我耳边:“明远,看到没?这就是人气!咱们肯定能成!

”公司租在湖城的“金融中心”,200平的办公室,装修花了80万,

光前台的水晶灯就值5万。赵鹏说:“要想让别人相信你,先得把自己包装得像回事。

”我负责项目前期的“落地”——跑政府拿地、办审批、做规划。凭着在国企积累的人脉,

我很快联系上了国土局的王科长。他笑着说:“周主任,哦不,周总,你这跨度够大的。

康养项目是好事,政府支持,但地块竞争激烈,得按规矩来。”“规矩我懂。

”我递上精心准备的“方案”,里面夹着厚厚的“可行性分析”,

还有赵鹏承诺的“投资协议”。王科长翻了翻,说:“先把预审材料交上来,我们研究研究。

”那段时间,我每天泡在政府部门,请客吃饭、汇报方案,忙得脚不沾地。

赵鹏则忙着“融资”,今天说“某央企有意向”,明天说“某基金要投10亿”,

每次开会都画一张更大的“饼”。团队里的人越来越多,都是冲着我和赵鹏的“名气”来的。

有个叫小李的年轻人,以前在国企跟我干过,哭着说:“周总,我相信你,

我把买房的钱都投进来了,跟着你闯!”我拍着他的肩膀:“放心,哥不会让你亏!

”苏晴把家里的积蓄——800万,也拿了出来。“明远,这是咱们最后的家底,你悠着点。

”我握着她的手:“老婆,等项目落地,我给你翻十倍!”2019年下半年,

地块预审通过了,就等公示后摘牌。赵鹏说:“融资马上到位,摘牌的钱没问题。”我信了,

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

小编推荐

最新小说

最新资讯

标签选书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