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安从未想过,下乡的生活会如此艰难。
安顿下来的第一天,他被安排到村里的生产队帮忙清理水渠。
水渠是村里唯一的灌溉来源,渠边杂草丛生,还有淤泥堆积,甚至夹杂着冻住的碎石。
天还没亮,队长就喊他们起床,扛着铁锹去工地***。
冷风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吴国安裹紧了身上的棉衣,跟着一群同样被安排下乡的青年,踏着厚厚的积雪往工地走。
“国安,冷不冷?”
同行的一个年轻人小声问。
他叫李建军,是和吴国安一起分配到这个村子的北京知青,家里条件还算不错。
吴国安摇摇头,嘴里呼出一口白气:“习惯了,我们北方人耐冻。”
话虽这么说,但当铁锹第一下铲进冻得硬邦邦的泥土时,他的手却忍不住抖了一下。
连日的低温让土地结了冰,每铲一锹泥都要费好大力气。
吴国安的双手被铁锹柄磨出了红肿,甚至破了皮,但他咬牙坚持着,生怕自己落在后面。
一天的活干下来,他的衣服被汗水浸透,黏在身上,冻得僵硬。
回到宿舍时,脚下的棉鞋早己湿透,手也冻得几乎握不住煤油灯。
房间里冷得像冰窖,床板硬得硌人。
他拿出母亲塞进木箱里的那两块红糖,犹豫了一下,终究没有舍得吃,而是用布包好重新放回去。
“明天的活还有那么多,红糖留着,等实在撑不住再吃吧。”
他心里安慰自己。
这夜,煤油灯摇曳的微光中,他裹着薄薄的被子,听着窗外北风呼啸,渐渐睡去。
梦里,他回到了家中,父母坐在炕上给他缝衣服,弟弟吴国庆端着一碗热粥递过来。
他的心一阵温暖,却在梦醒时发现自己依然躺在冰冷的土炕上。
远在百里之外的吴国芳,也开始了她的谋生之路。
她在裁缝铺里找到的活计,是帮工。
老板是个中年女人,脾气不算好,但手艺高超。
吴国芳一大早就要起来清扫屋子,整理布料,还要学着用脚踏缝纫机缝制简单的衣物。
虽然辛苦,但她学得很快。
裁缝铺里最常见的顾客是工人和附近的住户,他们拿着旧衣服来修补,偶尔也定做棉袄。
吴国芳看着那些衣服,心里不由得想起了家里父母穿的打满补丁的旧棉袄。
“等我攒够了钱,给爸妈做两件新棉袄,让他们这个冬天不挨冻。”
她暗暗想着,手上活计越发勤快。
日子虽然忙碌,但她并不觉得孤单。
裁缝铺里偶尔有些来打听消息的人,说着外面的事,也提到了“上山下乡”的知青情况。
每当听到这些,吴国芳都会默默地竖起耳朵,想知道吴国安在农村是否过得好。
而此时的吴国庆,己经学会了用稚嫩的肩膀承担起家里的担子。
每天清晨,他都早早起床烧火做饭,将热粥端给父母,然后再跑去院子里劈柴,清扫积雪。
晚上,他还要点着煤油灯,在炕边做功课。
他知道,自己是家里唯一留在父母身边的孩子,他要比哥哥姐姐更懂事。
一天晚上,母亲突然喊住他:“小庆,别总忙家里的事,晚上也歇歇。
你这两天功课怎么样了?”
吴国庆抬起头,脸上还带着未擦干净的灰:“妈,功课没问题。
我就想快点学好,将来考上学校,能和哥姐一样为家里分担。”
母亲听了,眼里闪着泪光,却什么也没说,只是摸了摸他的头:“好孩子,好好学,妈相信你。”
夜深了,吴国庆写完作业,悄悄从抽屉里拿出一封信纸。
他写给吴国安的信很短,只是简单问了问对方在村里的情况,又嘱咐他不要太累,照顾好自己。
写完后,他在信的最后画了一个笑脸。
他希望哥哥看到这封信时,能想起家里还有人在盼着他回来。
几百里之外的吴家三兄妹,各自忙碌在不同的土地上。
时代的洪流正在改变他们的命运,但无论相隔多远,他们心中始终牵挂着同一个家。
这个寒冬刚刚开始,吴家的故事也才拉开帷幕。
未来等待着他们的,是希望,还是更深的苦难?
谁也无法预测。
但在这片北方大地上,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与命运抗争,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一丝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