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吟起这伤情之句,黛玉形象便在诗意里立起。
世人或言她小气、孤傲、清高、多疑,不及宝钗大度稳重,但也有诸人叹之其为红楼里最剔透、最叫人疼的玲珑魂。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曹公笔下,她美成了诗。
烟眉笼愁、泪眼含露,弱质纤纤却韵致淡淡,连眉眼间的哀愁都似一幅水墨小品,在岁月里晕染开独特的韵致。
在贾府众人眼里,她是 “举止不俗有一段风流态度” 的存在,连见惯世面、口齿伶俐的王熙凤,初见时都要惊叹 “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 。
她的美,不是浮于皮相的明艳,是从骨子里漫出的孤高与洁净,像开在幽僻山径的白梅,清气袭人,只可远远赏,静静品,容不得半分轻慢与浊染。
她心细如发,易感而脆弱,葬花一事,是她灵魂的独舞。
暮春时节,繁花纷纷坠地,在泥土里萎顿,在污水中飘零,她见了心疼。
执着 “质本洁来还洁去” 的执念,她手持花锄,锦囊相伴,将残红小心收捡。
桃林深处,花瓣如雨,她默默俯身,发丝垂落,肩头落满花瓣,香息萦绕间,人面与花色相融,凄艳至极。
那首《葬花吟》,是她蘸着泪写就的灵魂独白,“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道尽寄人篱下的孤苦,“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预见命运的悲凉,字字泣血,是对美好易逝的痛惜,更是对自身如落花般漂泊、难自主宰命运的悲怆预演。
每一声吟哦,都似细细的针,扎在大观园的繁华里,也扎在读者心上。
黛玉之才,亦叫人叹服。
刘姥姥误认她的绣房为上等书房,足见她博览诗书、浸润书香。
湘云吟 “寒潭渡鹤影”,她应声对 “冷月葬诗魂”,清冷意境瞬间铺陈;元妃省亲时,她的诗引得贵人连声赞;“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句句精巧,比之须眉毫不逊色,当真应了 “心较比干多一窍” 。
她率真赤诚,行事却谨慎自持。
在贾府这深宅大院,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说一句、多行一步,怕遭人耻笑。
她的清高孤傲,不是刻意端着,比起宝钗的圆融世故,她像未经雕琢的璞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纯粹得叫人疼。
可惜,这样的人儿,逃不过宿命。
因愁成病,因病殒命,“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 。
“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她终是被《红楼梦》的悲情底色吞没。
泪尽人亡时,那些葬花的晨昏、吟诗的月夜,都成了大观园里最凄美的剪影。
泪洒尽消去,随花远成灰,前世恩己报,含恨苦归天。
她是枝头的瘦梅,是风中的弱柳,是《红楼梦》里永远鲜活的、叫人念着想着,便要红了眼眶的林妹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