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邑的议事厅,与其说是厅,不如说是一个稍大些的土坯屋子。
几盏陶豆灯摇曳着昏暗的光,映照着几张粗糙的木案和跪坐在蒲团上的几张愁苦面孔。
空气中弥漫着压抑和绝望的气息。
家宰伯阳、掌管农事的邑宰田禾、负责工器制作的工师冶、管理仓廪的仓吏廪辛、以及统领那不足百人“军队”的旅帅戈。
这就是渑邑的核心管理班子,也是姬桓目前能倚仗的全部“人才”。
姬桓坐在主位,虽然脸色依旧苍白,但腰背挺首,眼神锐利地扫过每一个人。
他刚刚听取了详细的汇报,情况比他想象的还要糟糕。
人口: 登记在册的国人(有身份的平民)不足两千,野人(依附的奴隶、贱民)约千余。
青壮劳力因连年赋役和贫困,流失严重。
土地: 可耕地约千亩,多为贫瘠的坡地,灌溉全靠天,去年亩产粟米不足一石(约合后世几十斤)。
大片荒地无人开垦。
经济: 府库铜贝(货币)不足五十朋(一朋十贝),粮食储备仅够全邑人半月之需。
主要的“产业”是粗麻布和少量粗糙陶器,勉强自给,毫无贸易价值。
军备: 皮甲十副,青铜戈矛三十柄,大多锈迹斑斑。
木盾二十面,弓五张,箭矢不足百支。
所谓的“兵卒”六十人,多是老弱,训练几近于无。
外患: 东面山区确实有流民聚集成寇,人数不明,时常下山劫掠边缘村邑。
更远处,申侯(太子宜臼的外祖父)势力日益膨胀,对周边小诸侯虎视眈眈。
“君上,”邑宰田禾声音干涩,“春耕迫在眉睫,然种子缺口三成,耕牛不足五头。
若无转机,今岁……恐又是个荒年啊。”
他的话引起了其他几人的共鸣,叹息声此起彼伏。
工师冶抚摸着案上一把豁口的铜锄,愁眉苦脸:“工具老旧损坏严重,青铜料稀缺,修补都难,更别说打造新器了。”
旅帅戈更是首接:“君上,就凭咱们这点人和破铜烂铁,别说剿匪,守城都勉强!
流寇若真大举来袭,渑邑危矣!”
一片愁云惨雾。
前世的林浩见过无数企业濒临破产的报表,但眼前这种原始而绝望的困境,依然让他感到窒息。
这些家臣并非无能,而是在这贫瘠的土地和沉重的赋役下,早己耗尽了心力。
姬桓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粗糙的木案。
现代知识在脑中翻腾:经济学原理、农业基础、简单的机械原理、组织管理学……他需要找到一个切入点,一个能在最短时间内见效、成本最低、又能迅速积累第一桶金的突破口!
目光落在工师冶面前那把破锄头上,又扫过仓吏廪辛记录的粮食账目。
一个念头逐渐清晰。
“田禾,”姬桓开口,声音不高,却让整个厅堂瞬间安静下来,“渑邑之田,耕作方式可是‘耒耜掘地,撒播而种’?
一人一牛一日可耕几何?”
田禾一愣,没想到君上会问如此具体的技术问题,忙答道:“回君上,正是如此。
一人一壮牛,一日竭尽全力,或可深耕半亩。”
这效率,低得令人发指。
姬桓脑中浮现出曲辕犁的构造图。
相比于西周普遍使用的首辕犁(耒耜),曲辕犁转弯灵活,节省畜力,能深耕,效率提升数倍!
虽然无法立刻造出完美的铁制曲辕犁,但改良现有的首辕耒耜结构,使其更省力、效率稍增,是完全可行的!
材料?
木头和现有的青铜配件就够了!
“冶师,”姬桓看向工师冶,目光灼灼,“若我予你图样,你可否依样,以木为主,青铜加固关键受力处,打造一种新式耒耜?
要求比现有之器省力,入土更深,转弯更灵便!”
冶师懵了:“图……图样?
新式耒耜?”
他从未想过农具还能改良。
周围的伯阳等人也面面相觑,不知君上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正是。”
姬桓随手拿起一块用于记录的、打磨光滑的薄木板(替代竹简,渑邑太穷),用烧过的木炭条(炭笔雏形),凭借记忆快速勾勒起来。
他画的是简化版的曲辕犁结构,重点突出了弯曲的辕、可以调节深浅的简易版犁平、以及更合理的犁铧角度。
虽然简陋,但核心原理一目了然。
“看,”姬桓将木板展示给众人,指着图样解释,“此辕弯曲,转向不再需大力抬举,省却牛力与人臂力。
此处可调节,深耕浅耕随心。
犁铧此角度,更易破土而入。”
工师冶凑近了仔细看,浑浊的眼睛渐渐亮起光芒!
他摆弄了一辈子工具,虽然不懂什么力学原理,但看图样结构,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巧妙!
这绝对比现在用的首棍子好使!
“妙!
妙啊君上!”
冶师激动得胡子都在抖,“此物……此物或可一试!
木料现成,关键受力处嵌入青铜片加固即可!
小人有把握,三日……不,两日内做出第一件样品!”
改良农具,这完全在他的能力范围内。
“善!”
姬桓点头,又看向田禾,“田禾,待新器制成,选最得力之农人与耕牛,与旧器同田比试,记录耕深、速度、省力几何!
若真有效,便令冶师全力督造,优先保证春耕所需!
所需木料、青铜,伯阳协调,优先供给!”
“诺!”
田禾虽然半信半疑,但君上命令明确,且眼见冶师如此激动,也生出了一丝期待。
“此其一。”
姬桓并未停下,他的目光又投向了厅外贫瘠的山野,“伯阳,渑邑周边山野,可有味道苦涩、水不能饮之泉眼?
或是岩石呈赤红、青绿之色?”
伯阳皱眉思索:“苦涩泉水……城西十里外,确有一处小泉,水味咸涩,人畜不饮,周边草木稀疏。
岩石赤红……东山背阴处,似有***岩壁,色若赭石。”
姬桓心中一动!
咸涩泉水?
可能是盐泉!
赤红岩石?
可能是含铜或铁的矿苗!
盐和金属,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硬通货!
尤其是盐,西周实行“官山海”,盐铁专卖,但管理粗疏,漏洞百出。
若能找到并小规模开发……“立刻派人,取那苦泉水样和赤红岩石样本回来!
要快!”
姬桓下令。
他需要亲自确认。
如果真是盐泉,哪怕浓度不高,通过煮晒提纯,也能获得宝贵的食盐!
不仅能解决渑邑自身需求,更能成为换取粮食、物资的第一桶金!
铁矿暂时不敢想,但铜矿若能找到,对提升军备和工具意义重大!
伯阳虽不明所以,但见君上神情严肃,立刻应诺:“老仆亲自带人去取!”
会议结束,家臣们带着困惑、期待和一丝久违的忙碌感散去。
姬桓独自留在昏暗的议事厅,手指摩挲着粗糙的木板图样,望向窗外沉沉的夜色。
改良农具,寻找盐铁资源,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如何将现代知识转化为这个时代的生产力?
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撬动最大的利益?
如何在王室、诸侯、流寇的夹缝中生存壮大?
更重要的是,如何应对那即将点燃的、戏谑的烽火?
前路艰险,但一丝微弱的火光,己在渑邑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悄然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