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盛夏的午后,阳光把***的玻璃幕墙烤得发烫,陆振邦办公室里的中央空调却开得极足,冷气裹着雪茄的余味,在红木办公桌上空盘旋。他指尖夹着的钢笔悬在《双碳政策白皮书》上,目光却越过书页,落在落地窗外——那片由他亲手打造的商业综合体群,像一串镶嵌在城市中心的蓝宝石,12座广场的屋顶在烈日下泛着灰白的光,此刻竟成了他眼中最刺眼的“空白”。
“陆总,二季度财报出来了,地产销售增速同比降了12%,手里这几个新项目,银行那边的授信也卡得紧。”老部下张经理推门进来时,额角还沾着汗,把文件夹放在桌上的瞬间,忍不住瞥了眼老板盯着窗外的神情——那是一种他从未见过的专注,像是猎人盯上了新猎物。
陆振邦终于收回目光,把钢笔往桌上一放,“咔嗒”一声脆响打破了沉默。他从抽屉里抽出一叠泛黄的屋顶测绘图,“哗啦”地摊开在众人面前,每一张图上都用红笔圈出了面积数据:“你们看,这12个屋顶加起来有28万平方米,要是铺上光伏板,算过能赚多少钱吗?”
会议室瞬间静了下来,空气里只剩空调的嗡鸣。张经理率先开口,语气带着犹豫:“陆总,咱们做了二十年地产,光伏是完全陌生的领域,跨界风险太高了,再说技术、运维这些都得从零开始……”
“风险?”陆振邦突然笑了,指节叩了叩桌上的测算表,数字在阳光下格外清晰,“单座广场年发电量能到120万度,一度电算上政策补贴能卖1.8元,光发电收益就超200万,还能抵消商场30%的电费。你们告诉我,现在哪个地产项目能有这么稳的收益?”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度,手指划过测绘图上的红圈,“就这么定了,先拿城东和城西两座广场试点,下周就启动招标。”
夜色渐深时,办公室里只剩陆振邦一人。他翻出通讯录里那个备注“杨天佑”的名字,指尖悬了几秒才按下通话键。电话接通的瞬间,传来杨天佑带着疲惫的声音:“振邦?这么晚了有事?”
“天佑,我想跟你聊个项目。”陆振邦的声音放软了些,少了白天的强势,多了几分同窗间的恳切,“我打算做‘屋顶光伏+商业地产’,你在新能源行业干了十年,这个方向行不行?”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杨天佑的声音变得严肃:“振邦,光伏不是赚快钱的生意,尤其是你想结合地产做分布式,得先做轻资产运营,把模式跑通了再说,千万别碰重资产制造,硅料、组件这些水太深,很容易栽跟头。”
陆振邦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零星的灯火,嘴角勾起一抹笑意:“放心,我心里有数。你过来帮我,咱们一起把这个事做成,以后新能源的版图,咱们兄弟俩一起拼。”
“我得先看看你的具体方案。”杨天佑的语气松了些,“但我丑话说在前头,必须先做分布式,不碰制造,这是我的底线。”
“行,都听你的。”陆振邦爽快地答应,挂了电话后,他拿起笔在测算表上写下“杨天佑”三个字,又圈了圈“分布式试点”,眼底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他知道,这场跨界的棋局,终于落了第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