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栗香满蓟北

第一章 归途与冷雨:行李箱压碎都市梦,老父怒斥震村口

发表时间: 2025-06-27
车轮碾过最后一段颠簸的土路,卷起的烟尘扑打在车窗上,模糊了车外那片熟悉的、层叠起伏的燕山轮廓。

陈漠深吸一口气,混合着泥土、草木和一丝若有若无的、属于秋天的干燥甜香——那是独属于蓟北的味道,板栗即将成熟的前奏。

“到了,陈家峪!”

司机师傅粗着嗓子喊了一声,一脚刹车停在村口那棵歪脖子老槐树下。

陈漠推开车门,混杂着热浪和土腥气的风扑面而来。

脚踩上坚实又有些硌脚的土地,身后是塞得满满当当的行李箱——几件换洗衣物,更多的是关于农产品电商、品牌营销和有机种植的书,沉甸甸地压着箱底,也压着他那颗滚烫又忐忑的心。

二十三岁,大学毕业一年,他回来了。

放弃了省城一家互联网公司抛来的橄榄枝,带着一个在同学群里被笑为“天真”的念头——用一根网线,把家乡这颗藏在深山里的“金果子”,蓟北板栗,卖出去,卖个好价钱。

村口小卖部门前,几个光着膀子摇蒲扇的老汉停下了闲聊,浑浊的目光像探照灯一样扫过来。

认出是陈家的大学生小子,眼神里先是掠过一丝惊讶,随即沉淀成一种复杂的审视,带着点好奇,更多的是不以为然。

“哟,大学生回来啦?

城里待腻歪了?”

老烟枪赵伯嗓门洪亮,带着揶揄。

陈漠挤出笑容,刚想开口,一个熟悉的身影快步从旁边的岔道冲了过来。

是他的父亲,陈守山。

黝黑的脸上刻着风霜,眉头拧成一个疙瘩,手里还攥着刚从地里***的几把杂草。

“漠子!”

父亲的声音像被砂纸磨过,带着压抑的火气:“你真回来了?

电话里说的……不是气话?”

他一把抓住陈漠的胳膊,力道大得惊人,目光越过儿子,死死盯着那个塞得变了形的行李箱,仿佛那里面装着什么洪水猛兽。

“供你上大学,图啥?

就图你回来跟老子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跟这些‘刺头’打交道?”

他另一只手指了指地上散落的几个带刺的板栗壳,青绿坚硬,像一个个微缩的狼牙棒。

空气瞬间凝固了,老槐树的蝉鸣显得格外刺耳,小卖部老汉们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看热闹的意味。

陈漠的心猛地一沉,像被那板栗壳扎了一下。

他预想过阻力,却没料到第一盆冷水,来自最亲的人,浇得如此迅猛,如此冰凉。

他挣开父亲的手,弯腰,从地上捡起一个饱满的、刚刚裂开青壳露出深褐油亮果实的板栗。

入手微沉,带着山野的体温和阳光晒过的暖意。

他用力捏了捏那光滑坚硬的壳,感受着里面饱满果肉的弹性。

“爸!”

陈漠抬起头,首视着父亲因愤怒和不解而发红的眼睛,声音不高,却异常清晰,像是在这片突然安静下来的土地上投下了一颗石子:“城里不缺我一个敲键盘的。

但咱蓟北的板栗,这么好的东西,不该年年贱卖给贩子,不该烂在地里,不该让守着栗树一辈子的叔伯们,连个像样的收成都盼不来。”

他举起那颗油亮如檀木的板栗,午后的阳光穿过槐树叶的缝隙,在它光滑的弧面上跳跃,折射出温润的光泽。

“您看,多好的金果子。

它值得更好的路,更远的去处。

我回来,就是想试试,给它们,也给咱陈家峪,蹚一条新路出来。”

陈守山看着儿子手里那颗在阳光下仿佛蕴藏着光芒的板栗,又看看儿子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执拗,嘴唇翕动了几下,最终只化作一声沉重的叹息,带着浓重的烟草味和深深的疲惫。

他猛地转身,不再看陈漠,背脊佝偻着,大步流星地朝家走去,把那句没说出口的担忧和失望,重重地砸在身后扬起的尘土里。

陈漠站在原地,握着那颗温热的板栗,像握着一枚小小的、却重若千钧的筹码。

槐树荫下老汉们低低的议论声随风飘来:“大学生卖栗子?

新鲜……网线能当饭吃?

年轻人,想得太美喽!”

“守山家这小子,怕是读书读傻了……”初秋的风卷起几片早落的槐叶,打着旋儿落在陈漠脚边。

他抬头望向远处山坡上那片郁郁葱葱的栗树林,墨绿的树冠在蓝天下铺展,隐约可见枝头累累的青苞。

那里面包裹着的,是他梦想的起点,也是他即将面对的、比板栗壳还要坚硬扎人的现实。

回家的路很短,从村口到老屋,不过百十米。

助农的路很长,长到需要他用青春和汗水,去一寸寸丈量这燕山深处的沟沟坎坎,去撬动那沉淀了太久的、板栗壳里的甜与涩。

他深吸一口带着栗树清香的空气,挺首了背脊,拖着沉重的行李箱,一步一步,踏上了那条注定不会平坦的、属于他和蓟北板栗的“新路”。

亲爱的读者朋友:当你翻开这个故事,或许会被“古树贡栗冻灾逆袭”的情节吸引,也可能好奇为什么文字里藏着那么多板栗的香气——现在,我想和你坦诚相告:这篇故事由Deep Seek AI搭建框架,但每一处让你共鸣的细节,都来自于我对家乡最深的期待。

我尚未开启真正的助农事业,但无数个夜晚,我都在想象:如果能用一根网线让燕山深处的板栗被世界看见,如果能把父辈们弯腰劳作的汗水变成更有尊严的收获,如果百年古树的故事不再沉默……那该多好。

AI帮我梳理了创业的逻辑,而我在字里行间填满了对家乡的眷恋——那些村民争吵的场景、栗树开花的模样、冻灾里的火把,都是我心中“理想的家乡图景”。

这不是一个己经成功的传奇,而是一个年轻人对土地的告白,一份带着温度的“未来计划书”。

如果你愿意陪着我,或许某天,这些文字里的幻想,真的会变成村口老槐树下真实发生的故事。

感谢你听我“做了一场关于板栗的梦”,也期待未来能与你分享梦成真的那天!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