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大山女儿逆袭清华

第1章

发表时间: 2025-09-05

村里人都笑我爸妈生了个“垃圾千金”。 因为我总在放学后背着编织袋,

捡游客丢下的塑料瓶和纸壳。 高考那年,我以全省第七的成绩被清华大学录取。

县长亲自来送通知书,记者们将我家破败的小院围得水泄不通。

“能分享一下您的教育秘诀吗?”记者把话筒递给我那手足无措的父母。

我妈搓着粗糙的手,半晌才憋出一句: “俺们没文化,就是...娃捡的那些书,

俺们陪她一起看了。”山风卷着黄土,吹过晒得滚烫的村路。放学***刚响过不久,

人影稀疏,只有几个游客留下的空矿泉水瓶,被风吹得在路边咕噜噜打转。

林小溪背着那个比她还大的、洗得发白的编织袋,眼睛紧盯着那些滚动的塑料瓶,快走几步,

弯腰,伸手捡起,麻利地塞进袋子里。动作一气呵成,熟练得让人心疼。“快看,

‘垃圾千金’又来上班了!”几个半大的小子趴在墙头,哄笑着喊她的绰号。小溪没回头,

甚至连眼皮都没抬一下。她只是抿紧了嘴唇,把编织袋的带子往瘦削的肩头又勒了勒,

继续搜寻着下一个目标。塑料瓶、废纸壳、偶尔还有被丢弃的旧报纸,都是她的“宝贝”。

袋子里渐渐沉甸甸起来,压弯了她的脊背,

却压不住她心里那点灼热的东西——那些捡来的、被翻得卷了边的旧书里,

有一个她从未见过的、广阔无边的世界。村里人的闲言碎语像这山风一样无孔不入。

“老林家闺女,模样挺周正,可惜了…”“读那么多书有啥用,还不是捡垃圾的命?

”“她爸妈也不管管,姑娘家家的…”这些话,她听过太多次,

早已学会把它们像脚下的尘土一样踢开。爸妈从不说什么。

父亲只是沉默地在她第二天上学前,把编织袋补得更结实些。母亲会在深夜的油灯下,

把她带回来的皱巴巴的旧书一页页抚平。这个家太穷,给不了她别的,

只能给她一点沉默的、粗粝的支持。高考那天,母亲把攒了很久的几个鸡蛋全都煮了,

塞进她手里。“娃,别怕。”父亲嘴唇动了动,最终只吐出三个字:“好好考。

”小溪走进了考场。笔尖划过试卷,沙沙作响。那些她在废品站如饥似渴读过的文字,

那些她在油灯下反复演算的公式,那些她透过破窗仰望星空时产生的疑问,

此刻都汇聚成了力量。放榜那天,消息像颗炸雷,劈开了小村的宁静。省第七。清华大学。

破天荒的头一遭,村子里出了只金凤凰,还是从垃圾堆里飞出来的。县长带着一队人,

捧着那个烫着金字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翻山越岭,亲自送到了林家那扇吱呀作响的木门前。

鞭炮声震耳欲聋,红纸屑落满了黄土小院。长枪短炮的记者们挤满了原本空旷的院子,

挤塌了篱笆,

镜头全都对准了那个穿着旧衣服、神情还有些恍惚的女孩和她身后更加局促的父母。

闪光灯噼啪作响,晃得人睁不开眼。林小溪站在那里,手心沁出汗,

她还没完全适应这从天而降的荣耀和喧嚣。记者好不容易挤到前面,

把话筒递向她身旁那对几乎要缩到墙根去的夫妻。“林先生,林太太,恭喜你们!

培养出这么优秀的女儿,能分享一下二位的教育秘诀吗?是不是报了很贵的辅导班?

”满院子的嘈杂瞬间安静了些,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想听这山沟里的穷人家有什么点石成金的法宝。父亲黝黑的脸膛涨得发紫,嘴唇嗫嚅着,

半天发不出一个音,只好用手肘碰了碰旁边的妻子。母亲被推到了镜头前,显得更加慌乱。

她一辈子没经历过这种场面,

劳作、布满老茧和裂口的手无措地搓着身上那件最体面的、却依旧看得出旧的格子外套下摆。

镜头对准着她,县长和蔼地看着她,记者期待地望着她。她紧张得额头冒汗,

目光下意识地在小院里搜寻,最后落在墙角那个今天还没来得及拎出去的编织袋上,

里面似乎还露出半本旧书的封面。她忽然像是抓住了什么救命稻草,猛地抬起头,

对着那无数的话筒和镜头,用带着浓重乡音的、干涩而怯生生的声音,

憋出了那句在她心里翻腾了半晌的话:“俺们…俺们没文化,就是…娃捡的那些书,

俺们陪她一起看了。”院子里有片刻极致的寂静,连鞭炮屑落地的声音都听得见。然后,

不知是谁带头,掌声如同暴雨前的惊雷,骤然炸响,瞬间淹没了整个小小的院落,经久不息。

然后,不知是谁带头,掌声如同暴雨前的惊雷,骤然炸响,瞬间淹没了整个小小的院落,

经久不息。林小溪猛地低下头,泪水毫无预兆地决堤而出,大颗大颗地砸在脚下的黄土地上,

洇开深色的印记。她看见母亲那双搓了一辈子的、粗糙的手,

此刻正被父亲同样粗糙的大手紧紧攥住。院子里掌声雷动,像夏日骤雨般砸在黄土上,

溅起无声的震撼。记者们的镜头猛地转向了那对缩在墙角的夫妻,闪光灯再次疯狂闪烁,

试图捕捉这远超任何预设剧本的答案。林小溪的泪水滚烫,视线模糊。

她看见母亲那句话像块投入深潭的石头,

在每个人脸上荡开不同的波纹——县长收起了模式化的笑容,

眼神里透出真正的动容;那个举着话筒的年轻记者,忘了下一个问题,只是张着嘴,

怔怔地看着母亲那双无处安放、满是裂口的手。父亲依旧沉默着,

但那沉默不再是窘迫和畏缩。他挺了挺总是被生活重担压得有些佝偻的脊背,

用他那只粗大的、骨节变形的手,更紧地攥住了母亲颤抖的手指。这是一个微小的动作,

却仿佛用尽了他全身的力气。他黝黑的脸膛上,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光采。

混乱的采访后续是怎么结束的,县长又说了哪些勉励的话,人群是何时渐渐散去的,

小溪都有些记不清了。她整个人像是飘在云端,脚下是虚软的,

唯有手里那份沉甸甸的录取通知书,提醒着她这一切的真实。夜深沉下来,

小山村恢复了它固有的寂静,只剩下几声狗吠和悠远的虫鸣。

空气中的鞭炮火药味还未完全散尽,混合着山里特有的草木泥土气息。破旧的木桌上,

油灯的光晕染出一小片温暖的黄。那份大红的通知书被郑重地放在桌子正中央。

母亲一遍遍用袖子拂去上面并不存在的灰尘,父亲就坐在对面,眯着眼,借着昏黄的光,

一遍遍看那张纸,好像那上面每一个字都得用力嚼碎了,吞进肚子里才踏实。“真好,

”母亲喃喃着,声音有些沙哑,“清华……真好。”她抬起头,看着小溪,

眼角的皱纹像花瓣一样舒展开,“饿不饿?娘再去给你煮个鸡蛋?”小溪摇摇头,

心里酸胀得厉害。她走过去,挤在父母中间那条磨得发亮的长凳上坐下,

肩膀挨着父亲的坚实,手臂贴着母亲的温暖。“爹,娘,”她轻声说,“通知书里说,

学校有助学金,还能贷款。城里也有地方可以让我打工挣生活费。你们……别担心钱。

”父亲“嗯”了一声,大手抬起来,似乎想像小时候那样摸摸她的头,举到半空,

却有些生硬地落在了她的肩膀上,拍了拍。“咱家……砸锅卖铁,也供你。

”“不用砸锅卖铁,”小溪抓住父亲粗糙的手掌,那掌心的老茧硌着她,“我能行。

”母亲在一旁悄悄抹了下眼角,岔开话题:“去了那边,天冷记得加衣,饭要按时吃,

别舍不得……别、别再去捡……”她顿住了,似乎觉得“捡垃圾”这三个字在今天之后,

变得有些难以启齿,又或许是不想触碰女儿过往的艰辛。小溪却笑了,

笑容在油灯下格外明亮:“娘,我知道。以后不捡瓶子了。但要捡更好的东西。”她站起身,

走到墙角,从那个熟悉的编织袋里,

小心翼翼地抽出一本最旧最破、却被保存得最平整的书——《地球奥秘》。书页泛黄卷边,

散发着旧纸和尘土混合的气味。“这个,我能带走吗?”她把书抱在怀里。母亲愣了一下,

连忙点头:“带,带!都带去!那些书……都有用。”“有用的不是这些纸,”小溪摇摇头,

目光扫过父母写满沧桑的脸,“是爹娘你们陪我一起‘看’过它们。”那一夜,

林家破旧的木屋里,油灯亮了很久。天蒙蒙亮时,

村里唯一那辆要颠簸三小时才能到镇上的小巴车,罕见地停在了林家门口。

车身上还挂着昨日庆祝留下的红色绶带残片。

父亲把一个小小的、打了好几个补丁的行李卷塞进车窗,

母亲则把装着煮鸡蛋和烙饼的布包死死塞进女儿怀里,一遍遍重复着昨晚的叮嘱。

发动机轰鸣起来。小溪坐在车窗边,看着父母的身影在扬起的尘土中越来越小,

直至变成两个模糊的黑点,依旧固执地立在原地,没有移动。

她紧紧抱着怀里那个小小的包袱,里面是几件旧衣服,和那本《地球奥秘》。

小巴车喘着粗气,吃力地爬上山坡,即将拐过山坳。就在那一刻,小溪猛地回过头。

透过车窗后飞扬的尘土,她看见——坡下自家那座低矮的土屋院门外,不知何时,

整整齐齐地立着十几个村民,为首的正是昨天哄笑她的那几个半大小子的父亲。

他们没有人说话,只是静静地站着,朝着小巴车离开的方向,有人笨拙地挥着手,

有人只是默默望着。没有锣鼓,没有鞭炮,只有山间清冽的风和一场无声的送别。

小溪的视线再次被泪水模糊。她转回身,用力睁大眼睛,望向车窗前方。山路崎岖,

但终点方向,晨曦正撕裂云层,喷薄而出,给连绵的青山镀上了一层耀眼的金边。车颠簸着,

向前,向上,驶离了大山深处的贫瘠与沉默,驶向一个沸腾而未知的广阔天地。

她抱紧了怀里的书。大巴车在盘山公路上颠簸,像一个喘着粗气的老人,

每一次转弯都让人心惊。窗外的风景从熟悉的土坡和梯田,

逐渐变成越来越陌生的、更为陡峭的峡谷和更宽阔的河流。

怀里那包烙饼和鸡蛋还带着母亲手心的温度,烫贴着胸口。小溪紧紧抱着包袱,

指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那本《地球奥秘》硬硬的书角硌着她的手臂,

带来一种奇异的安定感。同车的人大多沉默,偶有交谈也是浓重的乡音,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