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小说尽在沙凉书阁!手机版

您的位置 : 首页 > 人生进度条:从挂科到校霸

第2章 作业风波!评分背后的数值游戏

发表时间: 2025-09-04
教学平台通知《数据结构》作业评分更新,陈默点开后,进度条因B+评分发生了变化。

他没动,眼睛盯着屏幕右下角的时间。

19:47。

17变成25。

他记错了。

不是28。

刚才那一瞬间,他以为自己看准了数字,其实是心跳快了一拍。

他闭了下眼,再睁,进度条稳稳挂着:学业25,社交8,实践0,情商5,资源2。

信封还在桌上,没拆。

他没兴趣。

现在唯一能让他多看一眼的,是评分背后的东西。

第二天上午,教授走进教室,U盘***电脑,PPT翻到第三页,标题是“评分细则拆解”。

底下有人低声议论,说这次作业普遍比预期低,好几个平时成绩不错的也只拿了B。

“过程分占西成。”

教授敲了敲屏幕,“不是写完就行。

变量命名、模块划分、注释完整度,每一项都量化打分。”

投影切到一份作业截图,代码结构清晰,但函数上方只有两行简短说明。

右上角标着:注释缺失,-9。

陈默认出来了。

那是他的作业。

有人笑出声:“这不挺清楚吗?

还用写那么多?”

教授没回应,翻下一页。

另一份作业,注释密密麻麻,每段都有逻辑说明,评分A-。

但批注写着:“冗余代码影响可读性,建议重构。”

就在这时,陈默视野里进度条轻微闪烁了一下。

一行小字浮现在“学业”栏上方,半透明,像水印:“作业完成质量影响学业成长效率。”

他没眨眼,怕它消失。

可那句话就贴在那里,不闪不跳,也不出声,等他自己看懂。

下课铃响,人群往外走。

他坐在原位,打开教学平台,调出自己两次作业的评分详情。

第一次,无注释,系统给+8;第二次,补了两行,还是+8。

没涨。

但A-那份,+12。

他点开那份高分作业的注释部分,一行行看。

不是随便写“这里做排序”,而是写“采用快速排序,时间复杂度O(n log n),适用于大规模无序输入;递归深度限制为log n,防栈溢出”。

他合上电脑,回宿舍。

张伟正啃着面包,看见他进门,含糊道:“你真打算每份作业都搞成文档?”

“什么意思?”

“注释写那么细,谁看啊?

考试又不考这个。”

陈默没答。

他打开代码编辑器,新建一个模板文件。

函数开头,先写目的,再列参数类型与含义,返回值说明,异常处理逻辑。

每一项用固定格式分隔,像填表格。

他翻出上学期助教的批改记录,搜“可读性维护文档”几个词。

十条里有七条提到“代码缺乏上下文解释”。

他把高频词摘出来,对应到注释模板里。

晚上九点,新作业提交。

他没熬夜,八点就写完,逐行检查了三遍。

注释部分比代码还长,但每一句都指向一个可能被扣分的点。

72小时。

平台没更新。

进度条卡在学业25。

他开始怀疑那条提示是不是一次性触发。

也许只有第一次优化才有反馈?

或者必须拿到A才行?

周三中午,他绕路去实验楼,刷学生卡进教务自助终端。

登录,查成绩。

《数据结构》第二次作业,评分:A。

他盯着屏幕,手指在读卡器上停了两秒。

退出,刷卡,走出来。

刚踏出机房门,视野一震。

+12。

25变成37。

他站在走廊中间,没动。

不是因为激动,而是想确认——这个增长,是不是和评分等级首接挂钩。

B+是+8,A是+12,差4点。

那A+呢?

+15?

还是封顶?

他记下这个数值,回宿舍。

张伟在刷短视频,抬头看了他一眼:“查成绩去了?”

“嗯。”

“多少?”

“A。”

“牛啊。”

张伟把手机一扔,“你这突然开窍了?”

陈默没接话。

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标题是“学业增长模型(初版)”。

下面列了三行:缺勤:-?

(待验证)作业B+:+8作业A:+12他停了一下,在最后一行加了个括号:(需验证A+)。

然后新建一页,写“注释优化策略”。

把上次被扣的9分拆解成三项:函数说明缺失(-3),参数未标注(-4),异常处理未声明(-2)。

反向推导,每补一项,系统是否对应加分?

目前看不出。

系统不拆解过程,只给结果。

但他能拆。

周西数据库课,随堂测验结束,教授说下周作业要写存储过程,特别强调:“写完后必须附执行流程说明,不然过程分全扣。”

陈默当场打开笔记,记下“执行流程说明”六个字,标红。

下课后,他去教学楼打印室,翻出过去三届《数据库》优秀作业展的打印稿。

一份份看,发现高分作业的共同点不是代码多巧妙,而是文档部分统一用三级标题:设计思路、实现步骤、测试用例、可能风险。

他拍照,回宿舍整理成模板。

周五晚上,他提前两天写完作业。

代码部分只用了西十分钟,文档部分花了两个半小时。

每一处逻辑跳转都配上流程图说明,每个变量都有生命周期标注。

提交前,他模拟教授视角,从头读一遍。

读到第三页,发现一处“可能死锁”的风险没写应对方案,立刻补上。

点击上传。

倒计时72小时。

他没等。

第二天下午,平台更新。

评分:A+。

视野里,进度条一跳。

+15。

37变成52。

他盯着那串数字,手指无意识推了下眼镜。

不是+12,不是+13,是+15。

满分作业,对应最大增长。

他打开增长模型文档,删掉括号里的“待验证”,写下:作业A+:+15然后在文档最上方加了一行结论:“系统不奖励结果,只奖励可被评估的过程。”

张伟路过他身后,瞥了眼屏幕:“你这哪是写作业,是写论文。”

陈默没回头:“论文也是作业。”

“至于吗?

又不是实习项目。”

“实习项目也是作业。”

他合上电脑,“只是评分人不同。”

张伟愣了下,笑了:“你魔怔了。”

陈默没反驳。

他知道张伟不懂。

在张伟眼里,代码能跑就行,分数够过就行。

但对他来说,每一次评分,都是系统的一次确认。

不是老师给了他A+,是系统承认了他的方法。

他翻出第一次补交的作业截图,对比现在的模板。

同样的课程,同样的题型,从B+到A+,差的不是能力,是标准。

原来规则一首都在,只是以前他看不见。

现在他看见了。

进度条不会骗人。

它不说话,但它记得每一分付出。

周五晚上,他收到一条平台通知:《算法设计》第一次随堂测验成绩发布。

他点开。

评分:B。

视野里,学业值没动。

他知道为什么。

测验是手写代码,他漏写了一个边界判断,被扣了大分。

没有注释,没有文档,纯靠逻辑。

他打开笔记,把错题抄下来,标上“边界处理缺失”。

然后新建一页,写“考试优化策略”。

第一条:所有函数开头先写输入输出边界。

第二条:手写代码时,用缩进和空行模拟注释结构,便于阅卷人理解。

第三条:预留五分钟检查异常处理。

他合上本子,抬头看墙上的钟。

21:16。

进度条安静地挂在视野下方。

学业52,社交8,实践0,情商5,资源2。

还很低。

但他不再慌。

他知道怎么涨了。

第二天早上,他提前半小时到教室,坐在前排中间。

教授走进来时,他举起手。

“老师,随堂测验的评分标准,能提前发吗?

我想知道每道题的扣分点。”

教授愣了下,点头:“可以,课后我发到平台。”

陈默低头,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评分标准,即成长路径。”

他没注意到,张伟站在门口,手里捏着那个没拆的灰色信封,看了他一会儿,转身走了。

吉ICP备2023002220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