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渊王朝三百七十二年,秋。扶摇站在承天门的城楼上,指尖拂过冰冷的汉白玉栏杆,
望着下方绵延数里的朱雀大街。街面上人声鼎沸,百姓们踮着脚尖朝城楼方向张望,
脸上满是期待与敬畏。三日前,她以镇国大将军之职,率十万玄甲军攻破皇城,
废黜了沉迷酒色、滥杀无辜的永徽帝,如今,她将在这里接受百官朝拜,登基为帝。
风卷起她明黄色的龙袍衣角,绣着的十二章纹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她想起二十年前,
自己还是玄元山玄幽部的一个小杂役,每天劈柴挑水,受尽欺凌,那时的她,
连温饱都成问题,从未想过有一天,会站在王朝的最高处,俯瞰众生。“陛下,吉时已到。
”身后传来内侍监总管李德全恭敬的声音。他曾是永徽帝身边最得力的太监,
如今却对着扶摇俯首帖耳,脸上没有丝毫不满,只有对权力的敬畏。扶摇转过身,
目光扫过身后的文武百官。曾经反对她的人,早已被她以“谋逆”之名处死;而支持她的人,
此刻正低着头,等待着她的旨意。她的目光最终落在了长孙无极身上,
他穿着一身天青色的常服,站在百官之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里却藏着一丝复杂。
“开始吧。”扶摇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随着李德全一声“登基大典开始”,
礼乐声响起,百官跪拜,山呼“万岁”。扶摇一步步走上城楼中央的龙椅,坐下时,
她感受到了龙椅的冰冷,也感受到了权力的沉重。她知道,从这一刻起,
她不再是那个可以肆意妄为的扶摇,而是大渊王朝的女帝,是天下百姓的君主。
登基大典结束后,扶摇回到紫宸殿处理政务。堆积如山的奏折让她有些头疼,
永徽帝留下的是一个烂摊子:国库空虚,边境不稳,百姓流离失所。
她拿起一本关于边境战事的奏折,眉头皱了起来。北境的蛮族趁着王朝内乱,多次入侵边境,
烧杀抢掠,百姓苦不堪言。“传朕旨意,命镇北将军秦昊率领五万大军前往北境,
抵御蛮族入侵,务必守住边境,保护百姓安全。”扶摇放下奏折,对着李德全说道。“遵旨。
”李德全恭敬地应道,转身准备去传旨。“等等。”扶摇叫住他,“再传一道旨意,
开仓放粮,赈济流离失所的百姓,让户部尽快统计受灾人数,制定赈灾方案。”“奴才遵旨。
”李德全退了下去。长孙无极走进殿内,看到扶摇忙碌的身影,轻声说道:“陛下,
刚登基就如此操劳,当心身体。”扶摇抬起头,看着他,笑了笑:“如今王朝百废待兴,
我若不操劳,百姓该怎么办?”她顿了顿,又说,“无极,你说我能当好这个皇帝吗?
”长孙无极走到她身边,拿起一本奏折,看了一眼,说道:“你有勇有谋,心怀百姓,
比永徽帝强上千倍百倍,自然能当好这个皇帝。只是,你要记住,帝王之路,注定孤独,
你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轻易相信别人。”扶摇点了点头:“我知道。以前我身边有你,
有小七,有战北野,可现在,我是皇帝,他们都成了我的臣子,我们之间,
再也没有以前的那种纯粹的情谊了。”长孙无极沉默了片刻,说道:“不管怎样,
我都会在你身边,辅佐你。”扶摇看着他,眼里闪过一丝感动。她知道,
长孙无极是真心为她好,可她也知道,他们之间,早已隔着一道无法逾越的鸿沟。她是皇帝,
他是王爷,他们的身份,注定了他们不能像以前那样亲密无间。接下来的几个月,
扶摇全身心地投入到政务中。她改革吏治,严惩贪官污吏,提拔有才能的官员;她减轻赋税,
鼓励农桑,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她整顿军队,加强边防,抵御外敌入侵。在她的努力下,
大渊王朝逐渐恢复了生机,百姓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这位女帝。
2然而,并非所有人都支持扶摇。一些守旧的大臣认为,女子称帝,有违天道,
他们联合起来,暗中策划谋反,想要推翻扶摇的统治,拥立永徽帝的儿子为帝。这天,
扶摇收到密报,得知以丞相张柬之为首的一批大臣,正在暗中联络兵力,
准备在三个月后的祭天大典上发动政变。扶摇看完密报,脸色沉了下来。她知道,
张柬之是三朝元老,在朝中根基深厚,势力庞大,想要除掉他,并非易事。“陛下,
张柬之势力庞大,我们不能掉以轻心。”长孙无极说道,“不如我们先下手为强,
派人暗中逮捕张柬之及其党羽,以绝后患。”扶摇摇了摇头:“张柬之在朝中经营多年,
党羽众多,若我们贸然动手,恐怕会引起朝野震动,甚至引发战乱。我们需要一个万全之策。
”她思考了片刻,说道:“祭天大典是王朝的重要仪式,到时候各国使节都会前来观礼,
张柬之若在此时发动政变,必然会让大渊王朝颜面扫地。我们可以将计就计,
在祭天大典上设下埋伏,等他动手时,将他及其党羽一网打尽,
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的谋逆之心。”长孙无极点了点头:“陛下英明。只是,
祭天大典上人多眼杂,我们需要周密部署,确保万无一失。”“你放心,
我已经让秦昊率领三万玄甲军秘密回京,埋伏在祭天台周围。同时,
我也让李德全暗中监视张柬之及其党羽的动向,一旦他们有异动,立刻向我禀报。
”扶摇说道。接下来的三个月,扶摇表面上依旧处理政务,举办宴会,与各国使节周旋,
仿佛对张柬之的阴谋一无所知。而暗地里,她则与长孙无极、秦昊等人密切配合,加紧部署,
等待着祭天大典的到来。祭天大典当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祭天台上,香火缭绕,
扶摇穿着华丽的祭天礼服,手持玉圭,准备举行祭天仪式。张柬之站在百官之中,眼神闪烁,
时不时地看向台下的士兵,显然已经做好了发动政变的准备。当扶摇走到祭天台中央,
准备宣读祭天文书时,张柬之突然大喊一声:“陛下昏庸无道,女子称帝,有违天道,
我等今日奉先帝遗诏,废黜女帝,拥立太子登基!”随着他的话音落下,
台下的几百名士兵立刻拔出刀剑,朝着祭天台冲了过来。百官们吓得惊慌失措,纷纷后退。
“大胆逆贼,竟敢谋逆!”扶摇怒喝一声,声音响彻整个祭天广场。就在这时,
秦昊率领三万玄甲军从四面八方冲了出来,将张柬之的人马团团围住。玄甲军训练有素,
战斗力极强,张柬之的人马根本不是对手,很快就被打得落花流水。张柬之看着眼前的情景,
脸色惨白,他知道自己大势已去。他看着扶摇,咬牙切齿地说道:“你个妖女,你不得好死!
女子称帝,迟早会遭到天谴!”扶摇冷冷地看着他:“我为百姓谋福祉,为王朝开太平,
何错之有?倒是你,勾结党羽,谋逆作乱,罪该万死!
”她大手一挥:“将张柬之及其党羽全部拿下,打入天牢,听候发落!”士兵们立刻上前,
将张柬之等人五花大绑,押了下去。百官们见状,纷纷跪倒在地,山呼“陛下万岁”。
各国使节也对扶摇刮目相看,纷纷向她表示祝贺。祭天大典的风波平息后,
扶摇的地位更加稳固。她趁机清除了朝中的守旧势力,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支持她的官员,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接下来的几年,扶摇继续推行改革,发展经济,加强军事,
使大渊王朝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期。百姓们安居乐业,边境太平无事,
各国都纷纷派遣使节前来朝拜,大渊王朝的影响力达到了顶峰。有人说,
扶摇是第二个武则天,她的功绩,甚至超过了武则天。扶摇听到这些评价时,只是淡淡一笑。
她知道,自己不是武则天,她是扶摇,是大渊王朝的女帝,她要走的路,是属于自己的路。
这天,扶摇再次站在承天门的城楼上,望着下方繁华的朱雀大街,心里充满了感慨。
她想起了玄元山的日子,想起了那些曾经陪伴在她身边的人,
想起了自己一路走来的艰辛与不易。“陛下,在想什么呢?”长孙无极走到她身边,
轻声问道。扶摇转过头,看着他,笑了笑:“我在想,这天下,终于太平了。
”长孙无极点了点头:“是啊,这都是陛下的功劳。”扶摇看着远方,眼神坚定:“不,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天下百姓的功劳,是所有支持我的人的功劳。我会继续努力,
让大渊王朝更加繁荣昌盛,让百姓们永远过上幸福的生活。”3大渊王朝三百七十六年,春。
紫宸殿的梨花开得正好,白色的花瓣簌簌落在窗棂上,沾了些许晨露,透着几分清润。
扶摇放下手中的奏折,指尖无意识地抚过小腹——那里还平坦如初,可她知道,